冮防防线中段,第19征召师防区紧邻壁水市渡江大桥,防线长度足有5公里,铅灰色云层压着江面退潮的碎冰,将暮色提前拽入阵地。
沿岸沙滩被冰水浸成铁灰色,冻僵的躯体随退潮漂至岸边,以各种扭曲姿态嵌在泥沙里。
一具仰面躺着的尸体,皮肤乌青泛着冰裂般的纹路,嘴唇冻成紫黑色,半张的嘴里卡着块冻硬的鹅卵石,或许是坠江时试图抓住的最后生机。
并且凑近观察可以发现,他的手指蜷缩成爪状,指甲缝里塞满泥沙与碎冰,腕骨处的皮肤因低温剥落,露出下面青白的骨茬。
另一具侧卧的躯体,腹部被利物划开,冻硬的内脏像冻紫的粗绳拖在冰面上,肠壁上凝结的薄冰被麻雀啄食时震落,发出细碎的“簌簌”声。
三只麻雀缩成毛茸茸的灰球,羽毛蓬得几乎看不见爪子,翅尖沾着的霜粒让它们看起来像会移动的雪团。
这是寒带鸟类特有的生存机制:竖毛肌收缩让羽毛脱离皮肤垂直立起,羽枝间的钩突松开,形成数厘米厚的空气隔热层,比夏日羽毛的保暖效果强三倍。
最胆大的那只蹦到肠管上,粉红的喙尖啄向冻硬的黏膜,却因冰层太滑啄空,爪子在肠壁上刮出细响,惊得另外两只扑棱起翅膀,尾羽扫落冰面的碎雪。
它们并非惯于食腐,蓬松的羽毛下胸脯急促起伏,却因连续三日未寻到草籽,不得不啄食这冻僵的血肉,喙部每次撞击肠壁,都发出类似敲碎冰粒的“嗒嗒”声,偶尔撕下指甲盖大小的肉片,便立刻仰头吞进腹中。
更远处的浅滩上,半截断臂斜插在泥沙里,手掌呈抓握状,指缝间嵌着几缕冻硬的头发,发丝末端还沾着带冰碴的皮肉。
已经被砍伐殆尽的芦苇丛里,半块下颚骨陷在结冰的泥滩中,牙齿因脱水显得格外尖利,牙龈处结着薄冰,仿佛这张嘴巴在冻死前正发出无声的嘶吼。
最触目惊心的是滩涂中央的残肢,小腿骨断裂处参差不齐,断口的骨髓已冻成乳白色硬块,周围散落着几缕未被江水冲走的血发,像冻僵的红绳粘在冰面上。
朱大常与汤向荣蜷缩在混凝土碉堡内,观测孔的木板缝隙漏进细雪,劈头盖脸砸在朱大常脸上。
新发的军服有着一股怪味,却遮不住两人身上酸腐的馊汗
三日前在渡口与张涵分开时的混乱场景,仍历历在目。
经过隔离后,他们跟着人流在雪地里跋涉了接近两个小时,好不容易穿过带刺的铁丝网进入难民营,救济棚顶的红漆木牌“危难见人心”刚在暮色中显出轮廓,桥对岸就传来沉闷的爆破声。
工兵炸毁了桥梁,碎钢板混着燃烧的木屑如暴雨砸落,汤向荣排了半天队才领到的热粥刚送到嘴边,就被慌乱的人群掀翻在地,白瓷碗磕在冻硬的雪地上碎成三瓣,米汤渗进雪层,眨眼间冻出层晶亮的冰壳。
朱大常揣在棉袄内兜的压缩饼干也没能幸免,那是救济点按人头分发的,铝箔包装还带着体温,饼干旋转着滚进雪堆,他刚弯腰去捡,就看见一个裹着破棉被的妇女扑过来,捡起最后半块塞进怀里孩子的嘴里。
那孩子的脸冻得通红,咬下饼干时,渣子混着雪粒从缺了门牙的齿缝漏下,掉在明显不合身的童装上,发出细碎的“沙沙”声。
难民营的大火是在爆破声后燃起的,不知谁喊了句“军队炸桥啦”,整座营地瞬间沸腾。
穿单衣的老人、抱着襁褓的妇女、光着脚的孩子,全都朝着出口涌去,却被突然燃起的火墙逼了回来。
朱大常被踹倒在结冰的泥地里时,看见汤向荣的裤子后裆烧出焦黑的洞,白花花的屁股蛋子冻得发青,正扒着块烧剩的帐篷帆布往腰上缠,帆布边缘的火舌还在舔舐他的手腕。
暴乱的喊声响了接近一个小时,有人举着燃烧的木棍砸向救济站,有人在倒塌的棚架下翻找粮食,直到穿草绿色军装的队伍开进营地,枪管砸在肉体上的声响盖过了哭声,这场在后方被称为“幺幺五大暴动”的历史性事件才堪堪结束。
然而,当朱大常和汤向荣背靠着烧焦的棚架相拥而泣时,军方的一纸征召令,却打破了他们的幻想。
汤向荣攥紧的拳头还没放下,刚说出半句“我们是老百姓”,就被士兵挥舞着枪托砸在他后颈。
照朱大常上车时说的话:“这下好了,进了部队,那可就是嘴上抹黄泥,不是死也是死。”
此刻碉堡内的铁皮炉只剩零星炭火星,映得汤向荣脸上的淤痕忽明忽暗。
江面上的军舰已经停火,连日来的持续炮击已使后勤保障遭遇极大阻碍与困境,在此情形下,对云林县实施昼夜不间断炮击这一方案,已不切实际。
如今江面只剩零星的迫击炮声,每隔几分钟便响起“噗……咚”的闷响,炮弹在冰面炸出碗口大的窟窿,碎冰随水波翻涌。
这并非进攻性炮击,而是防线的无奈喘息。
营长今日集合部队时,着重提到第八征召师的教训:昨夜炮击稍歇,致使江面局部冰层凝结。一小股感染者,不知因何探得此路,趁夜色悄然穿越冰面,直至悄无声息地摸至沿岸,方被巡逻士兵察觉。
感染者用冻僵的躯体撞开铁丝网,喉咙因低温冻哑,却能精准扑向哨兵颈动脉。
待交火声大作,前沿三个碉堡已被血肉浸染,血水模糊了视线,战况惨烈。
战后统计,防守该区域的守军死亡人数高达 179 人,沿江三处防线几乎被撕破,战局危急。师长、旅长因 “防御失职” 被就地免职,以慰英灵。
而造成这一切的感染者, 数量仅有寥寥48只,却险些酿成大祸。
此刻各阵地的迫击炮手正按标定坐标射击,确保每寸江面都在炮弹覆盖范围内,即便后勤吃紧,也绝不能让冰层形成完整通路,重蹈第八征召师的覆辙。
“大常。”汤向荣贴着墙面蹲下:“你说张哥会不会嘎了,咱俩现在也摊上了这个要命的活。”
“不知道。”朱大常猫腰走过逼仄的碉堡过道,1米8的个子几乎顶到弧形水泥顶,钢盔擦过墙面上的弹孔,带出几粒冻松的沙砾。
89式重机枪搁在射击孔前的三角架上,枪管套着防冻布套:“反正我就清楚一个事,能从那鬼地方(临海市)扒层皮出来,死在这碉堡里也算赚了,不过你小子别乌鸦嘴,老子还没睡过女人,阎王殿不收处男。”
碉堡空间像口横过来的棺材,3米见方的地面堆着弹药箱和行军床,两人错身时肩章上的冰碴子互相刮擦。
射击孔外飘着细雪,将相隔五百米的大型碉堡模糊成灰影,那里架着双联装高射炮,承担着防线上的重要火力支撑。
汤向荣往掌心哈口热气,手指捏住步枪标尺来回拨弄,“操,说得老子跟尝过甜头似的?”他忽然调整了下姿势,枪管往射击孔方向虚点,“我是怕下去见老头子,他举着笤帚能从奈何桥追到望乡台,没留后不说,还断子绝孙了。”
朱大常冷笑一声,手掌拍在冰冷的枪托上:“留个屁的后!这世道能活着喘气,老子给菩萨磕三个响头都嫌少。”
“快别扯菩萨了。”汤向荣枪管一垂,声音闷在钢盔里:“你说咱排为啥分不上大碉堡?咱这小窝棚连转身都费劲。”
“哟,汤大算盘要开课了?”朱大常敲了敲弹药箱,冻僵的手指发出钝响:“你倒是说说,咱这列兵能算出个啥明堂?”
汤向荣清了清嗓,缓缓道来:“还能为啥?咱这些征召兵生来就是填防线的料。你瞅那些大碉堡,宽敞不说,保暖设施也齐全,能轮得到咱们?早被462步兵团占严实了,人家团里半数都是正儿八经的武警,瞧瞧咱团,就拿咱班来讲,十二个人里头统共仨科班出身的老兵,剩下九个全是跟咱一样被临时薅来充数的征召兵。”
“奶奶的,我说那些龟孙咋总拿眼角扫人。”朱大常突然开窍,“敢情毛病出在这儿?你小子打哪儿瞧出的门道?”
“瞅人家军服啊!”汤向荣双臂环绕步枪,“那帮武警穿的是新配发的数码迷彩,咱身上这套07式都烂大街了,瞎子都看出来谁是亲儿子。”
“得得得,别说了。”朱大常甩着冻僵的手往钢盔上磕,防冻布套裹着的枪管在风里晃出吱呀声。
“这些破事谁心里没数?不过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反正枪子儿可不管你穿新穿旧,真要开打,咱俩照样得把这挺89式搂冒烟。我是发现了,你小子就爱钻牛角尖,这冰窟窿里刨根问底能刨出个啥?难不成还能刨出条回后方的地道?”
汤向荣没接话,他知道朱大常不是不懂,只是更愿意用粗话把憋屈咽进肚子,而自己偏生像根扎在肉里的碎冰,不把这世道的棱棱角角掰扯清楚,连喘气都带着刺骨的硌得慌。
“明儿该咱上午出操吧?”汤向荣接着找话聊,眼尾扫过空荡的碉堡,全班就剩他俩猫在这儿,属实有些憋闷,“外头那帮孙子倒自在,留咱俩蹲坟圈子里喂风。
朱大常从军服里摸出卷边的轮班表,冻裂的指甲划过纸页:“六点到十二点,午休到一点半。”他靠着重机枪旁的行军床坐下,屁股扭了扭,“班长昨儿拿枪托敲我钢盔,说碉堡内必须留人,江面但凡漂来根带血的浮木,咱这机枪就得立马喷火龙。”
“喷个屁火龙,我看顶多是条病秧子虫。”汤向荣往射击孔蹭了蹭,眯眼望着江面。
碉堡位置确实刁钻,射击口把江面封得严严实实。
“要真赶上感染者扎堆扑过来,就这一挺重机枪能顶个啥?”
“老子就盼着这破枪别拿我当日本人整。”朱大常盯着射口外灰蒙蒙的雪幕,喉结滚了滚,“上回张哥使这枪,我在旁边急得直冒火,突突两下就熄火,突突两下又熄火,末了还卡壳,等掰开弹链,感染者的指甲都快挠到射口边了。”
“打住吧你。”汤向荣摸出颗水果糖塞嘴里,甜津津的糖块抵不住心里的涩,“越说越想张哥那小子。”
这糖还是拿自己的香烟配给,跟班里老吴磨了半天才换来的。
怎么评价张涵这个人呢?
特立独行?
还是自私自利?
你说他集人性暗面之大成也好,说他浑身带刺不讨喜也罢,偏生在生死边缘,那股子近乎偏执的生命力又让人移不开眼。
他怕吗?
怕的。
可恐惧从未让他蜷成一团,哪怕指甲抠进泥里,脊背抵着绝境的墙,也要咬碎牙关挣出半口气,像根烧得通红的铁丝,哪怕即将熔断,也要在黑暗里烙下最后一道灼痕。
而至于轮班制本就是高层被兵员素质良莠不齐、防线兵力捉襟见肘逼得没辙的下策。
目前,大多数征召师采用的是将训练与执勤相结合的模式。
每天清晨,一半的士兵会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中,另一半则负责警备执勤,以确保防线的安全。
到了下午,两组人员进行轮换,上午训练的人员接替警备任务,而上午执勤的人员则稍作休整后投入下午的训练。
当夜幕降临,所有的士兵都会返回他们所属的防区。
说是轮班,不过是把有限的兵力像碎冰碴子撒进漫长的江防线上。
防线太长了,长到望远镜扫过去都是灰蒙蒙的雾。
兵力太紧了,紧到平民都已征召上了防线。
上头不是不晓得这法子剜肉补疮,新兵的准头在瞌睡里飘,老兵的枪托砸在训练场上都没力气,可江面对岸的阴影随时可能涌来,除了让士兵在执勤与疲惫间像生锈的齿轮来回打转,实在没别的路。
这些缩在混凝土匣子里的人,枪管热了又冷,钢盔摘了又戴,轮班表上的墨迹还没干透,下一场暴风雪就卷着碎冰扑向射口。
士兵像被冻透的木桩,根须扎进潮湿的地砖缝,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力气被轮班制一点点拧成冰渣,却还得盯着江面,等下一波不知何时会来的黑影。
反正都是被钉死在岗位上的,是被风雪埋了,还是被感染者撕了,不过是轮班表上不同的记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