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大家发现了一件事,我在家里写小说的字数可比在学校多了很多。一方面是没有学业上的问题,一方面就是在家里会遇上的哲学问题的确是比学校多的多,做事情的确是比学校得谨慎的多。
我发呀,我当然发呀,我写呀,我当然写呀,会被父母看到,这不废话吗?没有一种可能,我当初写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就是想给父母看到。只不过后来老唐也迷上了这本书而已。
我倒希望这本书就像现在一样,一直没有人气,这样就不会有任何麻烦事牵扯到我。
我将内心化为文字,这是我们作家的特质。将自己所见所看的东西传达给父母,因为有的东西你不说,他们永远都不会知道。甚至你自己也会忘掉。
当然会说呀,父母肯定会过来说要注意隐私呀,但倘若他们并不知道这东西是我写的,又真的会觉得阿疯到底是个真实存在于现实中的角色吗?
在现实中我们都挺懦弱。脆弱无比,甚至你想说什么话都得细琢细琢。唯有在文学的世界里,我还可以是那个神,要不然你随便挑本小说的主角出来就可以吊打你。
我希望我的父母看到然后过来说我啊,就这么一直唠叨我呀。现在我大了,无论父母说什么话,或许心里会有点不好受,但我都尽可能的笑着面对,尽可能的心平气和。
或许你可以什么都不说,然后默默的记录。很害怕孤独,很害怕死亡。如果父母不在了,那我该怎么办?我甚至都不敢想象这种事情,即使我知道父母不可能永远陪着孩子。
或许我只是想让这些记录下来。而不是以后只能对着照片做什么物品回忆。我的记忆很差的,但我同时有作者这一个优势。
……
母亲在家里也会自己做馒头之类的。很有农家馒头的感觉比较扎实。但说实话我比较喜欢吃蓬松的。我估计着可能是发酵时长的问题导致了家里做的和外面做的有些区别。那种很扎实的馒头,我是没有那么喜欢的,只能说挺饱腹,除此之外我真的觉得没啥了。
……
我现在为了治这个脚,到了现在这个叫做界首的地方,是一个比较小的镇子,但是却有着这么大的一个医院呢,听说对于骨科这方面是在全国比较有名的医院。等级也是三甲。专门治疗骨头。
我爸也是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我本来是开玩笑想让我开的,不过这路况还加上下雨,我还是有些怕。好多开车的知识都忘了,看来回去得向廖教练请教一下。
如果不走高速的话,一路上会路过很多镇子。也是能看到在各种树之间掺杂的村落。虽然这一段时间大部分我都在睡觉就是了。还是比较轻松的,在学校的话我只能说还是挺忙的。
然后就这么等着,过了一下,马上就到我了……???啊,这个医院的效率这么快的吗?记得我在南宁的时候,等一两个小时那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好吧,还是得看看这医生水平怎么样?然后这一进去,医生就看了一下单子,然后问了一下我受伤的部位,又问了一下我受伤的时间……然后表示可以了。
“不用住院吗?”
“住什么院?这个东西长得回来的。”
是的,很简短的话,很简短的流程,快到离谱。好像是明白了,真正厉害的医院跟普通医院的区别是什么了。他甚至都没有看我在南宁拍的那个核磁共振片,也就是简称的mR,并且表示不用做手术,然后让我们去拍一个dR,看一下恢复的情况。
怎么说呢?从各方面来说好像都比我去的那个要正规许多。那水平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然后就跟着我爸来到了这个放射科。搞完这些流程只能说是非常的流畅,不会像我在南宁那样走一步卡一步。整个过程的话不超过30分钟。
让我想想我在南宁检查的经历。昨天做个核磁共振,说是今天人满了,让我到下个星期来,然后做了以后还没办法出结果,又让我等。拿到结果以后挂号的那个医生又不在了……
离谱的是无论什么时候挂号人都是满的离谱。给我的体验不能说是很不好吧?只能说是就那样吧。
但这医院不太一样,处处都透露着牛逼。其实敢把中医给拉出来当牌面的大医院还是比较少的。因为会出现舆论问题,我这边就看到了几个,除非你这个医院的确是有些水平。
这里的医生对于我这个脚扭伤的问题和南宁的医生完全不一样。南宁附属第二医院的那个医生告诉我的是这个韧带啊断裂需要做手术,也就是微创手术啊,把这个韧带找回来,然后接起来。
我这边医生表示韧带长得出来,没有必要做手术。套个矫正套看看恢复情况,然后就没啥了。我爸呢倒是很紧张的感觉,啊,不是,拍片的是我,你紧张啥?看他在周围走来走去,时不时又坐下的那种感觉呢,也是觉得:果然啊,我身上还是有太多需要麻烦父母的事了。
好的,我们也可以从两个医院上的费用对比一下。在南宁那个医院花的费用至少是在这个医院的三倍。其实越正规的医院,它的那个价格也越正规越合理,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好处了,医院资源不会被资本所垄断。
有的人对于制度道听途说,有的人看了点新闻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他们说这样好,这样坏,这样的主观判断。但是却很少有人自己主动去了解过,自己用身体去丈量过到底它影响了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
作者本人的政治倾向,那肯定是绝对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真心话,并不是应试作文那种文绉绉的话,也不是政治考试周那种官方性的答问,我所坚信的是我所认可的道路是我所理解的道路。
我正是因为看到了,看到了阶级,看到了不公,我越发觉得这个制度是很重要的。我的信仰是我自己摸索实践出来的。而不是书上的灌输或者别人的灌输,这点就很重要。我认为这也是一个中国人真正理解制度的重要阶段。
但可笑的是很多文科生,或者是专家,甚至没有我想的通透。有的呢只会背诵,却无法理解内涵。而有的人即使文化不大,也愿意为了自己国家的文化特色以及制度特色去奋斗,去相信。
……
说一下我这个看起来像缺点又或许像优点的作家体质吧。其实主要还是看那些的文体,如果你像我一样,大多数的故事来自于现实,比如说大学生历险记的话,那么你一直写,经常写,那么你这个作家的特质就会变成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
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可能就会引发你的思考以及反思。作业题上的一个小小的知识点就可能引起你的警觉以及思考。一个例子啊,像那种流浪骑士其实非常的多,别人看到可能就会觉得是流浪汉。我却称他们为流浪骑士,并且为此而产生同情,祝愿他们不再流浪,这种东西我们在文学上叫做人文共情
不过你硬要把它说成贬义词的话,那么估计就是想的多,整天没事瞎想什么呢?闲的没事干呢?想那么复杂干嘛?
差不多就像这样。但其实你听我的描述,你就会发现这一直以来就是所有的老师甚至是教育白皮书上都在想培养学生拥有的一个特质——举一反三,联系生活,用于生活。
可是呢当我真正学会了这点,将它运用到文学上的时候,将信息与文学结合在一起。父母却开始担忧了,老师却又开始警惕了。好,好好,我寻思着这就叫做属于理想中的东西,只要让它处于理想中,那么这才是最好的。一旦他真的实现了,那么大家就不高兴了。
又或许我们换个思路,也许老师们想要我们拥有体育考上能力仅适用于考试上,并不希望我们将生活以及文学结合在一起。他们想要看那种文绉绉的词,想要看那种华丽的词藻,谁要看我怎么把国家呀还有良好品质呀,夸的天花乱坠。
应试作文考验我们的人文关怀,考验我们对于生活的理解。但是究其本质,终不过是在做着表演,出题人的思维是一套,老师教你的思维又是一套。然后就变成了:
出题人:这个作文要激活学生思考能力,考验学生在生活中的思考,最好是要体现出人文关怀以及对于生活的理解。
老师:今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背一下,上一年学长学姐的考试范文背一下,古诗词背一下。看清楚字句,不要跑题。你段落了要大于多少?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字数一定要凑够哈……
哎,都是套路,我可太清楚了。他们说这道考题的目的是想让我们去思考,但结果大家让我们去考试,确实在教我们表演。估计温庭韵还有王勃的这个时代会挺吃香。
熟悉我的人应该也会察觉到我现在这个状态。我对于生活有自己的一套理解,并且也会通过一件生活联想到另一件其他的事情。这种能力本该属于作者特质以及文学家的外挂才对。结果怎么到了我一个建筑工程的学生这里就如此格格不入呢?这又是什么道理?
我寻思着这就是对生活和对文学态度的问题。也许这种东西就是要在你品味了生活以后才能够获得吧,现在看我这吃力不讨好,会想多,会胡思乱想的所谓缺点是多少文科生想要求不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