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彻到大连的时间是七月份中旬,全部战船改造完毕时,已经进入了九月份。

两个多月的时间,上千名工匠加上数万劳工辛勤工作,才将改造工作顺利完成。

前世看到隋炀帝建龙舟、下运河导致百姓民不聊生这段历史时,李彻心里还有些疑惑。

不过是造个船而已,怎么就耗费民力到如此程度了?

轮到自己实操时才发现,在技术低下只能靠人力的古代,就连修船这种工程都消耗相当巨大,更别提造船了。

隋炀帝六年内累计征调人力近五百万,如此大规模的征发,导致大量青壮年脱离农业生产,农田荒废,粮食生产骤降。

此外,民夫需自备粮食工具,加之恶劣的施工条件,如疾病、饥寒等等,史载‘死亡者过半’。

这也是古代的通病,但凡心存大志的帝王,无论历史评价是好是坏,想要创下一番伟业,必然会对百姓造成一些伤害。

隋炀帝如此,汉武帝也如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李彻自然不会如此苛待劳工,只要是在码头工作的,不论是工匠、还是民工,都会提供每日餐食和住所。

相比之下,待遇更好,工作积极性自然高涨,所以工程完成得也更快。

虽然消耗了大量财力、粮食,但相比于更难以修复的人心,李彻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不过,工程速度的问题解决了,该如何保证质量呢?

其实也很简单,每艘战舰都有一个负责的主工匠,他会作为船匠随船出发。

坐你自己修的船去大海,总不敢偷工减料了吧?

改造工作进入尾声,接下来就是往船队里装载物资、货物了。

第一次远航,炮弹、火药、武器什么的还是其次,最刚需的还是食物。

茫茫大海上补充食物极其困难,有时候航行好几天都遇不见陆地和岛屿,即便遇上了也很难补充能供给五千人大船队的食物。

所以食物一定要带够,多带高热量的糖、肉干、干粮,还有一定数量的蔬菜和水果,补充各种维生素。

至于货物方面,更需要精挑细选。

此番出航少不了和各地的原住民、土着打交道,那些上来就有攻击性、完全没法沟通的原住民无需多说,直接武力碾压就是。

而那些相对比较爱好和平,能进行简单沟通的,还是要通过以物换物来建立基础信任。

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李彻想要控制东南亚,未来还要掌控全世界,光靠奉国的几百万人远远不够,算上大庆的也不够。

而和这些土着贸易,用食物、矿产这些基础物资显然不太合适。

这些东西对方也有,而且太占地方。

李彻精挑细选下,从奉国出产的商品挑出了几个。

首先是武器,用奉国钢材制造的武器水准,绝对远超土着手中的长矛、石斧。

还有玻璃制品,如镜子、玻璃杯之类的,这些廉价但新奇的小物件对土着具有强烈吸引力,葡萄牙人就曾在非洲用玻璃珠大量换取黄金和奴隶。

李彻为此特意让玻璃坊生产了一大片晶莹剔透、五颜六色的玻璃珠,用于和土着交易。

其他的,如打火机、罗盘、望远镜等物件,也多带了一些,既可以自用,又可以交易。

趁着备货装货的空挡,李彻回了一次朝阳城。

此刻的常凝雪已经有些微微显怀,平坦的小腹多了一点弧度,将手放上去似乎能感到一个小生命在轻轻跳动。

怀孕导致她的情绪不是很稳定,见李彻来了后还哭了一场。

李彻只得安慰一番,并许诺孩子生下来之前一定会回来,亲自迎接小生命的降临。

他又叫来燕氏,嘱咐她好好照顾常凝雪,并将耶律仙也托付给了她。

虽说李彻身为王爷,完全可以带女人上船,还能在枯燥远航的过程中多一项活动。

但李彻还是没这么做,长期的性压抑会使船员意志动荡,若是大家都如此还好,但凡出了个特例,众人嘴上不说什么,对士气依然是一种打击。

身为领袖,李彻有以身作则的责任,憋几个月就憋几个月吧,又憋不坏。

安抚好后宅后,李彻又去了一趟府衙。

李彻不在的这段时间,府衙一切事物运行如常。

主要也是如今奉国没什么战事,也没什么大工程,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科技的研发和船队的组建上了。

越云那边的情况不知如何,最后的战报显示,越云又击败了一个大部族,活捉了那个部族的北胡公主,结果发现那公主竟是结了三次婚、已经有四十岁的高龄......

于是,云大怒!

当即率军再次西进,说什么都要给即将诞生的小世子,抓来一个年龄合适的童养媳。

李彻看完战报后,有些无语地扶着额头,只觉得越云有些死脑筋。

倒也不必非得抓个北胡公主,抓个北胡王后什么的也行,虽说不能给自家儿子当童养媳,给自己不也是一样嘛。

儿子的就是老子,他还小,不能享受的让老子替他享受,此乃天经地义!

杨忠嗣那边又是另一种情况。

中室韦已经平定,奉国的地盘进一步扩张。

杨忠嗣收了两万降卒,用于扩建部队,其余的全部送了过来,补充奉国紧缺的劳动力。

室韦的势力再次被削弱,俨然已经到了濒临灭亡的地步。

但杨忠嗣却是不急不躁,只是一边训练士卒,一边放牧,顺带着修建堡垒、城池、村落,巩固现有的土地。

如今奉国朝堂中有很多人对他不满,觉得杨忠嗣完全可以一举攻下室韦,却按兵不动,有养寇自重之嫌。

这种事,三位阁臣也不好决断,只能让李彻处理。

李彻却是清楚杨忠嗣为何如此,室韦人比较占据北面的土地数百年,骆驼死了也比马大。

若是步步紧逼,发动总攻,对方必然会殊死抵抗,到时候没准还会落得一个两败俱伤的下场。

以这种步步蚕食的战略,可以将战损降到最低,同时还能维护现有土地的治安。

于是,李彻写信给杨忠嗣,让他不必担心后方的事,放手施为即可,自己永远相信他。

后方的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李彻在朝阳城停留了三天,随后再次赶往大连城。

到达城外,李彻仰首望天,只见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却是一个出航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