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
公元937年,段思平推翻了杨干贞的统治,自己当了大理国的国王,还把国名改成了大理。
从此,自唐末五代起,大理国便起扎根云南,与宋朝相邻。
关于大理国的记载在《宋史·大理传》中不过短短700多字,其中只提到了一个名叫段和誉的国王。
由于缺乏充足的史料。
大理国长久以来对后人显得有些神秘莫测。
不过,
在经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通过段正淳和段誉父子的形象,给后人展示了大理国的一角,倒是让人印象深刻。
虽然只是小说,但是现实中的大理国还真就是一个“佛国”。
大理的王公贵族信佛的风气非常浓厚,很多段氏皇帝在位的时候充满了对佛门信仰的热情,不乏皇帝直接选择出家为僧。
……
“什么?”
“宋军屠安南?”
接到边境紧急传回的情报。
大理国主段正兴差点没被吓晕。
天亡大理啊!
李莫愁明确已经彻底站到了南宋阵营,要帮助南宋消灭周边各国,等彻底平定了安南,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大理。
据传李莫愁十分厌恶佛门,而他大理国又是一个佛国,这下想不死都难了。
“怎么办?”
“怎么办??”
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段正兴急的团团转。
他自己一个人急也没用,索性召开朝议,让大臣们都帮忙想想办法。
毕竟这国又不是他一个人的,一旦宋朝那些贼配军过来了,整个大理国上下不分阶级,所有人都得遭殃。
“传令,速召大臣们来议事。”
……
皇宫。
大殿内,雕梁画栋间透着一丝压抑的沉寂。
大理国皇帝段正兴端坐于蟠龙纹雕的檀木御座上,面色如霜,手中紧攥着边境急报,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殿外蝉鸣聒噪,却衬得殿内愈发死寂。
安南沦陷的消息,如一块巨石砸入平静的水面,惊起满朝波澜。
“诸位卿家!”
段正兴的声音带着颤抖,将急报掷于案前。
“宋军李莫愁仙子的帮助下,正在逐一摧毁占领安南的各个城池,安南国毫无抵抗之力,据谍报所言,等平定安南,他们下一个目标便是我们大理!”
话音未落,
殿内骤然响起一阵骚动。
亡国的阴影笼罩众人。
文臣武将面面相觑,有人踉跄后退半步,有人低语“怎会如此”。
更有老臣以袖掩面,哀叹之声断续传来。
让他们恐惧的不是宋朝军队,而是站在宋朝阵营的李莫愁,仙凡殊途,凡人怎能抵抗得了仙?
“陛下莫慌,且让臣一观。”
这时,
权相高量成踏前一步,躬身拾起急报。
他展开文书,眉头越锁越紧,半晌后,长叹一声,将情报呈于段正兴案前。
群臣的目光如聚光灯般汇聚于这位权倾朝野的相国身上——高氏一族执掌大理国政多年,此刻的抉择,便是大理国的生死存亡。
大家都想看看他能给出什么办法?
仿佛下定了什么决心。
他深深的叹了一口气,目光坚定。
“陛下,诸位同僚。”
“我大理国虽山川险峻,然兵甲不及宋军之锐,粮储难支持久之战。若拒敌于国门,恐生灵涂炭,宗庙倾覆。”
高量成的声音沉稳如钟,却字字惊心。
殿内一片哗然。
有武将愤然道:“高相国,我大理男儿岂无血勇?何不聚兵点将,据苍山之险,守洱海之天堑?”
高量成摇头,讥讽道:“宋朝有李莫愁仙子相助,胜负就已经注定了。难不成将军有信心对抗修仙人?何况百姓何辜?届时城破之日,恐比安南屠城更惨。”
“……”
段正兴的瞳孔骤然收缩。
他想起临安的间谍前几天紧急传回国中的情报,南宋朝廷和李莫愁达成合作。
彼时他便知,宋朝终有一日会将目光投向西南。
可未曾料到,这一天竟来得如此之快,如暴风雨摧折孤枝。
“陛下。”
高量成忽地跪伏于地,声如金石。
“臣有逆耳之言,却不得不言。”
“若抗拒宋军,臣等可战死沙场,陛下可殉国明志。然大理百万子民,将成刀下冤魂。”
“臣请陛下以苍生为重,主动易帜归宋。如此,虽失国号,却能保黎庶平安,宗庙香火不绝。”
这是要逼迫皇帝退位啊。
殿内陷入死寂。
大臣们可以接受,给大理当官是当官,给宋朝当官也是当官。
大家都是学儒的,才不在乎给哪位皇帝打工。
“……”
段正兴的手颤抖着抚过龙椅上的金丝纹路,他目光缓缓扫过群臣。
群臣中,有人垂首掩泪,有人暗自点头。
“陛下。”
户部尚书率先出列附和。
“高相国之策,乃仁者之举。臣附议。”
吏部侍郎亦躬身道:“为保社稷,唯有此路。”
段正兴望向阶下,却见昔日的忠臣皆低眉顺目,无人愿执戈抗宋。
没人在意他啊……
段正兴忽然喉间如哽铁石,他缓缓起身,袍袖扫过案上玉玺,那方象征皇权的印章在烛光下泛着冷光。
“罢了,罢了……”段正兴的声音沙哑如秋叶。
“朕愿退位,降表即日草拟。传旨:自今日起,大理国除号,归顺大宋。”
此言如惊雷劈落,殿内却无人敢言。
唯有高量成复又道:“陛下仁德,必佑我大理永世太平。”
“退朝吧。”
段正兴只想回后宫静一静。
“且慢!”
高量成面色凝重,说道:“李莫愁仙子素来厌佛,而我大理国号为佛国,寺刹林立,僧侣甚众。若不改此俗,恐惹李仙子不满。”
禁佛??
段正兴踉跄退半步,扶住御案:“我大理自段氏开国,历代尊崇佛法……”
但——没等他把话说完。
高量成冷声打断。
“陛下,此时非论情怀之时。若欲保国脉,当断则断。臣请陛下颁旨,禁佛崇道,毁寺刹,改僧侣为民,以示归顺之诚。”
殿内骤起一片惊呼。
群臣们面面相觑。
段正兴咬牙:“此举恐失民心!”
高量成目光如刀:“民心可抚,国脉若断,再无民心可存!”
终于,段正兴望着满殿臣工,终是颓然跌坐于龙椅,摆手道:“准奏……都依高相国所言。”
语毕,以袖掩面,泪湿龙袍。
群臣散去时,
段正兴孤独的仰头望向殿顶的鎏金藻井,喃喃道:“自今日起,再无大理国,亦再无段氏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