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南洋学堂的拉扯最终以船队在秋日的出海暂时结束,毕竟人都已经去出海了,这下大家都没有理由继续僵持,即便是御史们都认为既然船队已经出海,连负责学堂的张忠都已经率领船队离开大明,那么所谓的南洋学堂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

但事实就是皇帝并没有丝毫要解除南洋学堂的意思,这次未曾出海的官员们仍旧继续在南洋学堂学习航海知识,宫中也依然会定时定期放出女官和内官学习,然后在核对人数后将他们全部带回去。

也就是说皇帝根本就没打算放弃南洋学堂和继续出海的主意。

一件事拉扯了半年多,皇帝仍旧坚持,御史也仍旧坚持,但朱予焕显然已经不打算继续给他们机会了。

“那边那个就是传闻中的刘御史?怎么戴着枷锁啊?”

“听说是皇上让他们写文章,他们坚决不写,所以才每日被锦衣卫带着来南洋学堂吸取文字灵气的。”

“吸取文字灵气?那不是应该去国子监吗?”

“那是你不知道,之前那些出海的人,除了商人,大部分都是从南洋学堂出来的,只有在国子监和宫中学堂读过书的人才能到南洋学堂……南洋学堂虽然是今上刚刚修建的学堂,可在地位上一点都不比国子监差!”

“我家有个远亲在南洋学堂后厨帮忙,听说陛下亲自来学堂里视察……陛下登基以来,可是连国子监都没有去过,反而是先来的南洋学堂!不仅如此,等到船队里的官员们回来,人人都要封大官!听说陛下要效仿宣庙皇帝,再立好几个新衙门,还要从民间招吏员入内!”

路边的人看着被锦衣卫押送进入南洋学堂的御史们,忍不住指指点点起来。

朱予焕从参奏的御史中找出了上奏次数最多的人,拉出来赏了二十廷杖,她倒是也没有让人下狠手,毕竟挨板子是最不痛苦的,真正的折磨在后面。

有一项刑罚枷刑,受罚者带着枷锁,这枷锁可轻可重,朱予焕当然舍不得他们受苦,并未上重枷,而是让他们带着枷在南洋学堂内游览一圈,回到牢房后写一篇夸赞南洋学堂优点的文章,当着徐恭的面念一遍,将文章上交给朱予焕,就可以结束刑罚。

这一套看似不算严厉,但对于这些御史而言可谓是侮辱性极强,好几个人被锦衣卫“游街示众”之后愈发赌气,根本不打算动笔作文,只有一两个乖乖写了文章交给朱予焕。

针对这种不配合的官员,朱予焕自然也有自己的手段。

今日不配合,明日继续游,一轮游完游二轮,二轮不行再三轮,大明还没有到做不出诏狱囚犯三餐的地步,反正南洋学堂不论晴雨都会照常开课,随时随地欢迎这些御史们前来“检阅”。

除此之外,枷锁上还能再来几个小巧思,譬如写上“高风亮节”、“勤俭节约”之类的字样,但写在枷锁上的词语能有什么好意思,无非是讽刺罢了。

人人都知道锦衣卫心狠手辣,进了诏狱,能把自古以来的所有酷刑都见识一遍,但从未见过锦衣卫能想出这样“折辱”人的手段。

比起酷刑,这种刑罚显然那要更加让官员们难以忍受。

廷杖只是屁股痛,枷刑可是不停地丢脸啊!

而这件事落到百姓们的耳朵里就逐渐变味了,大部分人只了解个大概,以为是御史拦着皇帝不准兴修学堂,但皇帝非但不予计较,甚至还只是让他们戴着枷锁来晒太阳、写两篇文章,这可比杂役还要轻松。

“你看看那边那个,面色红润,啧啧……这是去坐牢了吗?怎么看着比前两日还胖了?”

“陛下最重视读书人,太平茶坊现在还有雅集聚会呢,要我看,是他们太不识抬举了,不就是写一篇文章吗……”

“听说一日不写是一篇,每日不写那就越攒越多,只怕之后能出一本文集!”

“那是好事啊。”

南洋学堂附近偷看的百姓们哄笑起来,随后又有人小声道:“听说了吗?陛下因为这些御史的文章里面有不当之语,要宣衍圣公进京面圣!”

“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听说衍圣公已经在路上了。”

朱予焕当然没打算就这么放过他们,这件事的余波直击山东。

更准确一点来说,是直击孔府。

在和皇帝激情对喷的时候,御史们大多已经陷入到让皇帝“服气”的泥淖之中,却忘记了对面的皇帝从来不是孤身一人。

皇帝一直在冷静地注视着他们,等待着他们露出马脚。

起因是有不少人在参奏的文章之中提到了“孔子之道”、“夫妻纲常”之类的词语,这些不过是套话罢了,基本上每个人都写过类似的话,这下反而让朱予焕抓住了把柄。

孔子之道固然有道理,但治国究竟是听孔子的,还是听皇帝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

但偏偏朱予焕要钻这个牛角尖,追问个明明白白。

当然,孔子已经去世千年有余,想要问他本人是不可能了,但孔子还有后裔,那便是被封作衍圣公的孔家人。

老祖宗不能出来回答个一清二楚,孔家作为孔子之道的“继承者”,当然应该好好为皇帝答疑解惑。

加之孔家在山东可远不如孔子本人清白,孔家人之间尚且相互攻讦,更不必说那些在外的仇敌也在虎视眈眈。

先前朱予焕登基的时候,孔家也写过贺表,将朱予焕夸得天上有地下无,孔家如今的衍圣公孔彦缙原本是要亲自到京城来朝拜朱予焕的,奈何当时京城还处在战时状态,不允许任何人随意入京,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但皇帝本来就是天底下最不讲理的人,只要想要追溯,随时随地都能翻旧账。

孔彦缙怎么也没想到会在这种情况下被宣入京城面见皇帝,但还是老老实实地在官府护送下入京,只是他早就在心底里将那群御史骂翻了天。

先前王振将朝廷整成那副样子,也没见这些官员壮着胆子去挑衅王振,现在皇帝换人做,头上没有王振这座大山,这群人真是活腻了,真当皇帝是好惹的?还以为自己在唱什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戏码……

况且他们自己活腻了也就算了,竟然还带着孔家一起!疯了,都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