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电报发出去三天了,周小小站在望海礁的礁石上,海风吹乱了她的短发。她手里攥着林青雨回的电报,上面只有简单的几个字:\"活水传脉,静待佳音。\"她知道,青雨姐一定在忙着准备孩子们的游学活动,而自己留在这里的任务,就是守护好这些神奇的活水芽。

望海礁的灯塔在身后投下长长的影子,周小小蹲下身,用手指轻轻触碰那株从石缝中钻出的活水芽。半尺高的嫩茎上,几颗透明的小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是凝固的露珠。这是她上个月在退潮时发现的奇迹——原本以为只存在于传说中的活水植物,竟然真的在黄河与大海交汇处生长出来。

\"小小,又来看你的宝贝啊?\"老渔民郑大爷扛着渔网从沙滩走来,黝黑的脸上皱纹里夹着海风和阳光的痕迹。

\"郑大爷!您看,这些籽又长大了一点!\"周小小兴奋地指着那些透明的小籽,\"我昨天做了记录,比前天大了0.3毫米呢。\"

郑大爷眯起眼睛看了看,摇摇头笑道:\"我这老眼是看不出来,不过你这丫头倒是认真。这玩意儿真那么稀奇?\"

周小小从背包里掏出笔记本,翻到画着河图玉璧的那页:\"您看,这上面的纹路和活水芽的根系一模一样。张教授说,这可能就是古书上记载的'水脉密钥'之一,能连接黄河和海洋的生态平衡。\"

郑大爷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从兜里掏出几个海螺递给周小小:\"拿着,晚上煮汤喝。你这城里来的丫头,一个人住灯塔也不怕。\"

周小小笑着接过海螺,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三个月前,当她独自留在望海礁继续观察活水芽时,是这些朴实的渔民接纳了她。灯塔废弃多年,是郑大爷带着几个渔民帮她修好了门窗;没有淡水,是渔村的孩子们每天轮流给她送水;暴风雨来临时,是渔妇们硬把她拉回村里住。

回到灯塔,周小小将海螺放进铁锅,然后继续整理她的观察记录。墙上贴满了活水芽每天的生长照片,桌上摆着十几个玻璃瓶,里面装着不同盐度水样中活水芽种子的发芽情况。最让她惊喜的是,无论淡水还是海水,这些透明的种子都能发芽,只是生长速度略有不同。

\"这太不可思议了...\"周小小对着显微镜喃喃自语。镜头下的活水芽细胞排列成奇特的螺旋状,与普通水生植物完全不同。她想起张教授的话——这可能是一种远古时期就存在的过渡物种,能够在咸淡水交替环境中生存。

窗外,海浪拍打着礁石,周小小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渔村的孩子们气喘吁吁地跑上来,领头的阿海手里举着个玻璃罐:\"小小姐!我们在南滩又发现了一株!\"

周小小几乎跳了起来,抓起背包就跟着孩子们往南滩跑。夕阳把沙滩染成金色,在靠近潮间带的一块礁石旁,一株稍小的活水芽在微风中摇曳。与第一株不同的是,这株的茎干呈现出淡蓝色,结出的籽也略大一些。

\"太棒了!\"周小小小心翼翼地测量记录,然后从背包里取出特制的网格罩,轻轻罩在新发现的活水芽上,\"这样涨潮时就不会被海浪冲坏了。\"

回到灯塔已是夜幕低垂。周小小点燃煤油灯——这里还没有通电——开始给林青雨写信。她详细记录了新发现的活水芽特征,还夹了几颗最早那株结出的透明种子。写到一半,窗外突然电闪雷鸣,一场夏季常见的暴风雨来了。

周小小急忙去关窗户,就在这时,她看到灯塔下的礁石区有微弱的蓝光闪烁。顾不上穿雨衣,她抓起手电筒冲了出去。雨水打在身上生疼,但她顾不得那么多,因为那蓝光的位置正是第一株活水芽生长的地方。

礁石被雨水冲刷得滑溜溜的,周小小几次差点摔倒。当她终于爬到活水芽旁时,眼前的景象让她惊呆了——活水芽在雨中散发出柔和的蓝光,那些透明的籽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膨胀,有几颗已经脱离茎干,随着雨水流入了石缝中。

\"不!\"周小小本能地想抓住那些流走的种子,但随即停住了手。她突然意识到,这或许正是活水芽繁衍的方式——借助雨水将种子带到新的地方。她赶紧取出随身携带的小玻璃瓶,接住几颗即将被冲走的种子,然后退到一旁静静观察。

暴风雨持续了整整一夜。周小小蜷缩在灯塔的窗前,看着活水芽在风雨中摇曳发光。天亮时分,雨停了,她立刻跑回礁石区。活水芽的茎干有些倾斜,但依然挺立,而那些流入石缝的种子已经不见了踪影。

接下来的一周,周小小几乎住在了礁石上。她每天记录活水芽的变化,沿着海岸线寻找可能被冲走的种子。渔村的孩子们成了她最好的帮手,他们熟悉每一寸海滩,知道每一个潮池的位置。

\"小小姐!快来看!\"第七天清晨,阿海的声音从南滩传来。周小小飞奔过去,看到阿海蹲在一个潮池旁,池底有几颗透明的种子已经发出了嫩芽,而潮池的水是咸的——这意味着活水芽的种子确实能在海水中发芽。

周小小激动得手都在发抖。她小心地采集了两颗发芽的种子,准备寄给张教授做进一步研究,其余的则留在潮池中继续观察。当天下午,她给林青雨发了第二封电报:\"活水籽海淡皆发,待君携童共植。\"

等待回电的日子里,周小小开始准备迎接游学队伍。她在灯塔旁清理出一块空地,用渔网和浮标做了简易围栏,里面移植了几株活水芽幼苗;她向渔妇们学习编织技术,用海草和贝壳制作了十几个小挂饰,准备送给来访的孩子们;她还请郑大爷帮忙修理了几条小渔船,计划带孩子们体验黄河入海处的独特生态。

这天傍晚,周小小正在整理活水芽的观察笔记,灯塔的门突然被敲响。开门一看,竟是满头白发的张教授,身后还跟着两个拿着仪器箱的研究生。

\"教授!您怎么来了?\"周小小惊讶得瞪大了眼睛。

张教授笑着拍拍她的肩:\"收到你寄的种子和资料,我坐不住了。这可是重大发现啊,小小!\"他指着研究生手中的仪器,\"我们带了设备来,要详细研究活水芽的生态特性。\"

接下来的三天,望海礁变成了临时科研站。张教授测量了活水芽周围的水质、土壤和微生物环境;研究生用专业相机记录了活水芽的全生长周期;周小小则带着他们查看了南滩潮池中自然发芽的幼苗。

\"这绝对是连接黄河与海洋生态的关键物种。\"第四天早餐时,张教授激动地说,\"它的根系能净化水质,茎叶能调节水盐平衡,种子能在两种环境中传播繁衍。古人所说的'水脉密钥',恐怕就是指这种能够维系整个流域生态平衡的关键物种。\"

周小小眼睛亮了起来:\"那是不是意味着,如果我们大量种植活水芽,就能改善黄河入海口的生态环境?\"

张教授点点头:\"理论上是这样,但需要谨慎。首先要确保人工培育不会影响野生种群,其次要研究清楚它的生长规律。\"他意味深长地看着周小小,\"你在这里的观察记录非常宝贵,要继续保持。\"

送走张教授一行后,周小小收到了林青雨的电报,说游学队伍三天后到达。她兴奋地开始最后准备,却在检查活水芽时发现了一个异常——最早的那株活水芽开始枯萎了。

\"不,不要...\"周小小跪在礁石上,小心地检查每一片叶子。茎干上的蓝光变得微弱,那些剩余的透明籽也失去了光泽。她想起张教授说过,有些植物在完成繁衍后会自然枯萎,为下一代让路。

周小小轻轻抚摸着活水芽的茎叶,突然注意到石缝中有微弱的蓝光闪烁。她小心地拨开碎石,看到几株细如发丝的嫩芽正从潮湿的缝隙中探出头来——是那些被雨水冲走的种子发芽了!原来活水芽以这种方式延续生命,一代枯萎,下一代立即接替。

游学队伍到达的那天清晨,周小小早早地站在望海礁的最高处眺望。当看到远处河岸上出现的小红旗和二柱那醒目的红帽子时,她的心砰砰直跳。几个月不见,她有一肚子的话要告诉青雨姐,有无数的新发现要分享给孩子们。

林青雨第一个跑过来,紧紧抱住了周小小:\"辛苦了!你晒黑了,也结实了。\"她摸着周小小粗糙的手掌,心疼地说。

周小小摇摇头,拉着林青雨来到活水芽围栏前:\"青雨姐,你看!这些幼苗都是新长出来的,它们的种子能在任何水质中发芽。张教授说,这就是连接黄河和海洋的生态密钥!\"

孩子们围上来,好奇地看着那些发着微光的小植物。周小小拿出准备好的海草挂饰分给大家,每个挂饰上都系着一颗活水芽的透明种子。

\"等我们种下这些种子,它们就会记住黄河的声音,然后告诉大海。\"周小小对孩子们说,\"这样,黄河和大海就永远是好朋友了。\"

林青雨看着周小小熟练地指导孩子们观察活水芽,眼中满是欣慰。这个曾经跟在她身后问东问西的小姑娘,如今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成为望海礁真正的守护者了。

夕阳西下时,周小小带着大家来到南滩,将活水芽的种子撒入潮间带。透明的籽儿随着退潮的海水飘向远方,像无数颗小小的星星落入海洋。二柱吹起了笛子,孩子们跟着唱起新学的歌谣:\"活水芽,亮晶晶,黄河大海心连心...\"

当晚,在渔村为游学队伍准备的欢迎篝火晚会上,周小小和林青雨并肩坐在沙滩上。海浪声声中,周小小轻声说:\"青雨姐,我想继续留在望海礁。活水芽需要长期观察,渔村的孩子们也开始学习记录了,我不能半途而废。\"

林青雨微笑着点头:\"我早就猜到了。你知道吗?张教授建议在望海礁设立长期监测站,国家已经批准了。以后这里会有更多像你一样的年轻人,共同守护黄河与海洋的这道生态桥梁。\"

周小小望向黑暗中微微发光的海面,那里有无数活水芽的种子正在漂流。她知道,自己的根已经深深扎在了这片咸淡水交融的土地上,就像活水芽一样,成为连接两岸的生态密钥。

监测站挂牌那天,望海礁飘着细雨。周小小站在新漆的白色木屋前,看着张教授和县领导揭开\"黄河入海口生态监测站\"铜牌上的红绸。渔村的孩子们挤在最前排,阿海手里举着用贝壳和活水芽枝条编成的花环,眼睛亮得像是装了整个大海的阳光。

\"小小啊,以后你就是这个站的负责人了。\"张教授把一串钥匙放在周小小掌心,钥匙上拴着个玻璃小瓶,里面悬浮着一颗活水芽种子,\"记住,我们保护的不仅是几株植物,而是黄河与海洋对话的密码。\"

周小小握紧钥匙,海风吹起她剪短的头发。三个月前她还是跟着林青雨做记录的助手,如今却要独自带领团队了。她回头看了眼监测站——原本的灯塔被改造成两层小楼,一楼是实验室和标本室,二楼是宿舍和图书角。窗外挂着渔妇们送的贝壳风铃,正叮叮当当地响。

仪式结束后,周小小立刻召集孩子们开会。她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表格,左边贴着活水芽的照片,右边还空着。\"从今天起,我们不光要记录活水芽的生长,还要观察整个海岸线的变化。\"她发给每个孩子一本防水笔记本,\"潮汐、风向、鸟类的迁徙,甚至是沙滩上出现的特殊漂流物,都要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