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旭在这个大山洞里四处看了看,从供桌下面又拖出来两箱子书。
翻了一阵子,自己点了点头,仿佛是印证了什么。
他把兄弟们招过来,几个人就席地坐在供桌边上,为了节约火把,就只留了一支,剩下的都灭了。
罗旭组织了一下语言,把自己的猜测说了出来。
但是他的叙述习惯跟平常人不一样,付宁只觉得自己的耳朵边儿上,圣祖爷、世宗、高宗轮番出现。
弄得他晕头转向的,自己在心里捋了捋,翻译了一下。
按照罗旭的说法,这个隐秘的石窟应该是雍正修建的,而且是没有公之于众的私下里的行为。
一位皇帝为什么要偷偷摸摸的干一件事呢?
那肯定是反对的力量比较强。
这个反对的力量就分几种情形了:
一个是全国人民都反对,他一个皇上,只是开个石窟,弄个造像,不至于。
二是大臣们都反对,有鉴于这位皇上很有个性,能在奏折上写上“朕就是这样的汉子!”,他也不至于偷着干。
那就只有一种情形了,能管着他的人反对。
谁能管皇上呢?
肯定不是老天爷!虽然他们都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天子。
那就只有他们的亲老子了!
也就是说,康熙不让他干!
那他都得偷着干,图什么呢?
付宁看了看那巨大的佛像,信仰?
罗旭也抬头看着那佛像,话题突然就转了,“你们知道吗?咱们来的时候,越往这边儿走,我越觉得这山势、地势有点儿熟悉。”
“不是因为这个地图吗?年年除夕大哥都得拿着那个玉佩给咱们看。”
罗旭对着付宁一摆手,“你们也是去过五台山的,不觉得这个地方跟五台山有相仿之处吗?”
要是这么说的话,仔细想想……,还真有点儿像。
“那他干嘛不直接去五台山建这个佛像呢?那才是正经的菩萨道场啊!”
“因为他去不了!”
他们家一直有这么个说法,说是雍正自少年时就颇有佛性,所以康熙怕他被佛祖点化出家了,口头上下过明旨,不许自己这个儿子到五台山去。
“那他干嘛不去别的山呢?菩萨道场又不是只有这么一处?”
“你以为一国之君到五台山去,真的就只是烧香拜佛吗?”
康熙和乾隆都曾经多次到过五台山,在这里他们接见过很多的宗教人士,特别是从西藏、青海和蒙古来的活佛。
这些活佛可不仅仅是宗教符号,他们大多可以直接影响地方的政治走向。
清朝的皇帝们通过他们,加强对这些地方的管控。
五台山承载的就不只是菩萨道场了,有了更多的政治意义。
在这样的对比之下,一次五台山都没去过的雍正,就显得有点儿单薄了。
“所以他就找了这么个长得像五台山的地方,自己造佛像?这不是自娱自乐吗?”
罗旭一巴掌就拍在付宁后脑勺上了,“不要小看任何一个成了年的皇帝!那么多年的帝王心术不是白学的!”
他指着那两箱子书说:“这里面有不少是各地的活佛给世宗皇帝的信,附带着很多开过光的法器。
这表明他们知道这尊佛像,也知道皇上在造佛像,他们都身体力行的支持,不仅仅是宗教上,也包括各项政策的实施。”
哦~~~
付宁摸着下巴琢磨,就是说雍正因为老爹一句话,去不了五台山,又想跟活佛们联络感情,就找了这么个长得像的地方造佛像。
那这儿就是五台山的替身呗。
四大爷这是多爱替身文学啊?!
人有替身,可以理解。
这山也有替身?
那干嘛整得这么神神秘秘的?
他都是皇上了,大大方方的呗!
“世宗刚登基的时候,根基还不是特别稳,他的兄弟们太强了,所以他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孝,极孝!”
作为一个继任的皇帝,他亲自给自己死去的父亲换寿衣,在葬礼上痛哭捶胸,对自己的生母也是极尽孝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说过的任何一句话,他都不敢明着反对,当然朝政除外。
这尊佛像也就这个时候开始建的。
开始的时候,肯定不是这么计划的。
罗旭指着那洞窟的穹顶,“我在箱子里看到了原本的图,这里都是要凿开的,在佛像外头建阁,但是世宗在位时间太短了。”
付宁跟着他的手指头抬头看着佛像头上的天,那里原本该是能看见蓝天的,现在却是漆黑一片。
雍正在位只有十三年,要开凿洞窟,造这么大一尊佛像,耗费的人力、物力都是巨大的。
也就是说,这个洞窟他没造完。
后来就是乾隆继位了,他去五台山可没有任何阻碍,这个地方就鸡肋了。
高宗是个叛逆孩子。
他继位之后,雍正朝的很多政策都没有延续下来。
这个大佛的建造也就这样烂尾了。
“他们弄得这样弯弯绕绕,我还以为这里会是什么重宝呢,就这?用得着两块玉佩,又是地图,又是钥匙,又是进门密码?”
罗旭用手一撑地站起来身来,拍了拍身上的土,“当皇帝的人,每天埋首朝政,偶尔也会突发奇想一下,给自己找点儿乐子。”
行吧,他是找乐子了,我成那乐子了!
付宁心里吐槽了半天,又在山洞里遛达了一圈儿,除了佛像、供桌那边还有点儿东西,这边儿是空空如也。
只有那洞壁上还能摸出些粗粝的线条,想来开始的时候,这里都是计划要雕小佛像的,还没来得及干,工程就结束了。
这荒山野岭的,聚集起一大群石匠,天天叮叮当当的凿石头,这个地方就得了石佛峪的名字。
但是没过几年,工程停了,工匠散了,这地名儿也在人们的口口相传里模糊了起来,最后变成了拾福峪。
老羊倌儿的祖上可能是参与建造的石匠,也可能是干后勤保障的,就落脚在了附近,一代一代流传着石佛的传说。
不过后人在其中加了不少自己的想象,再加上那开门的玉佩,也给了他们不少的想象空间。
于是就成了:石佛峪里有金佛。
转了这么大一圈儿,费了这么大的劲儿,说没收获吧,这么大的佛像戳在这儿。
要说有收获吧,也没什么能扛出去的。
怎么说呢?
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