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谦满意地点头,示意叶明坐下:\"太子让我带句话——'安北之事,卿可全权处置,遇急奏,可直送东宫'。\"
这句话的分量极重,等于给了叶明一条直达天听的捷径。叶明心中既喜且忧,喜的是有了强大靠山。
\"下官惶恐。\"叶明谨慎回应,\"定当谨守本分,安定边疆,以报太子知遇之恩。\"
杜如谦微微一笑,转换话题:\"听说你在青河谷建了个营地,融合汉胡之长?\"
叶明会意,立刻命人取来青河谷的规划图和沙盘,详细讲解了自己的构想:军事联防、经济互市、文化交融...杜如谦听得连连点头,不时插话询问细节。
\"妙!实在是妙!\"杜如谦听完赞叹道,\"难怪王爷说你'胸有韬略,非池中之物'。这等布局,放眼满朝文武,也找不出第二人了。\"
\"大人过誉。\"叶明谦虚道,随即试探性地问,\"不知朝廷对互市之事...\"
杜如谦了然一笑:\"太子已经说服皇上,试点三年。只要不生乱子,将来或可推广至其他边镇。\"
他压低声音,\"其实太子早有开通西域商路之意,你这安北互市,正合其谋。\"
叶明恍然大悟。原来他的边关改革,恰与太子的政治抱负不谋而合。难怪能得到如此大力支持。
庆功宴进行到高潮时,杜如谦忽然轻叩桌面三下。清脆的声响并不大,却让周围几桌立刻安静下来。叶明敏锐地注意到这个信号,放下酒杯望向钦差大人。
\"叶都护,\"杜如谦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本官离京前,皇上特意召见,有一道口谕要传达给你。\"
整个大厅瞬间鸦雀无声。所有官员、乡绅都放下碗筷,离席跪伏在地。叶明整理衣冠,快步走到杜如谦面前,恭敬跪下:\"臣叶明,恭聆圣谕。\"
杜如谦站起身,双手虚托,仿佛捧着无形的圣旨:\"皇上说:'告诉叶明,边关之事,让他放开手脚干。只要是利国利民的,朕都全力支持。有了成绩,也好让各个地方效仿。'\"
叶明心头剧震,额头抵地:\"臣叶明,定当鞠躬尽瘁,不负圣望!\"
这道口谕的分量,远比先前的封赏更重。它不仅给了叶明极大的施政自由,更暗示皇帝有意将安阳府作为边疆治理的样板。这意味着,他未来的每一项改革,都可能影响整个王朝的边政走向。
杜如谦扶起叶明,意味深长地补充:\"皇上还说了,叶卿年轻有为,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他拍了拍叶明的手背,\"莫负圣心啊。\"
\"下官谨记。\"叶明深深一揖,后背却隐隐发凉。皇恩浩荡,但\"莫负圣心\"四个字,又何尝不是最严厉的警告?
宴会结束后,叶明婉拒了所有宾客的续宴邀请,独自回到书房。
他点亮所有灯烛,铺开一张特制的羊皮纸,提笔写下《安北新政十策》五个大字。皇帝的信任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动力,也带来了沉甸甸的责任。
笔尖在纸上飞速移动,一项项计划逐渐成形:
一、军事联防:完善安阳府与白鹿部的联合防御体系,建立常备骑兵营;
二、互市通商:规范化青河谷市场管理,制定统一税则;
三、农耕改良:引进草原耐寒作物与汉地精耕技术结合;
四、工匠交流:设立联合作坊,互相传授技艺;
五、...
写到第七策时,叶明突然停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窗外已是三更时分,府衙安静得能听见烛花爆裂的轻响。他起身踱步,思考着一个关键问题:要落实这些新政,最缺的是什么?
人才!专业的人才!
叶明回到桌前,迅速写下一份名单:精通胡语的文吏、擅长筑城的工师、熟悉贸易的算手、懂得农事的里长...这些都是安阳府急需的。有了皇帝的口谕,或许可以从朝廷直接要人。
想到这里,叶明又抽出一张信笺,给镇北王写了一封密信,详细说明自己的计划和所需支持。特别是军事联防方面,需要王府提供更多装备和教官。
处理完这些,东方已经泛白。叶明毫无睡意,索性换了身便服,独自来到府衙后院的练武场。
晨曦中,他拔出佩剑,一招一式地练习起来。冰冷的剑锋划破晨雾,也让他沸腾的思绪渐渐平静。
皇帝的支持是机遇也是挑战。边关改革不再是他一个人的试验,而是关乎王朝边疆战略的大事。成功,则名垂青史;失败,则万劫不复。
\"大人,您起得真早。\"
叶明收剑回身,看见赵德安捧着洗漱用具站在廊下。
\"杜大人起身了吗?\"叶明接过热毛巾擦脸。
\"刚刚起身。厨下已经备好早膳,大人要现在用吗?\"
叶明摇头:\"先请杜大人用膳,我随后就到。\"
半个时辰后,叶明与杜如谦在花厅共进早膳。席间,叶明委婉地提出了人才短缺的问题。
\"下官有心推行新政,奈何安阳府地处边陲,人才匮乏。不知朝廷能否调派些能吏干员前来协助?\"
杜如谦放下粥碗,会意一笑:\"叶都护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
叶明早有准备,从袖中取出一份清单:\"主要是这些。若能得朝廷支持,新政推行必定事半功倍。\"
杜如谦浏览清单,微微颔首:\"不算过分。本官回京后,定向吏部要人。不过...\"
他意味深长地看着叶明,\"这些人来了,可就归你管了。用得好是助力,用不好...\"
\"下官明白。\"叶明正色道,\"必当量才施用,不负朝廷所托。\"
早膳后,叶明陪同杜如谦视察安阳府城防。走在加固一新的城墙上,杜如谦对叶明这半年来的治绩赞不绝口。
\"难怪皇上如此器重。短短时日,能将一个边陲小城治理得这般井井有条,实属难得。\"
叶明谦虚道:\"都是王爷指导有方,将士用命。\"
他指向城外正在开垦的荒地,\"下官计划在那里试种草原耐寒作物与汉地粮种杂交的新品种。若成功,边关军粮问题可缓解大半。\"
杜如谦眼前一亮:\"此等利国利民之举,正合圣意!叶都护尽管放手去做,朝中若有闲言碎语,本官自当为你分说。\"
视察结束,杜如谦决定当日启程回京。叶明准备了丰厚的程仪和安阳特产,亲自送钦差一行至十里长亭。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杜如谦在亭前止步,\"叶都护留步吧。安北重任,就托付给你了。\"
叶明深深一揖:\"恭送大人。还请大人在皇上面前,多多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