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府大旱,基本上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地方也发生干旱。
其实这个倒还好说。
就像杨癫疯说的那样儿,苦一苦众多藩属国的百姓,粮食总是能凑出来的。
尤其是安南。
因为陈叔明下令当街杖杀了朱皇帝册封的安南国主陈日熞,惹得大明发出了绝贡的惩罚,现在安南周边的众多小国蠢蠢欲动,整个安南人心惶惶,虽然安南宗室当中支持陈叔明的大有人在,但是也有人生出了干掉陈叔明以换取大明原谅的想法。
现在的安南,其国内态势完全可以用剑拔弩张来形容,稍有不慎就能引发一场动荡。
而在动荡之前,大明的态度又至关重要。
所以,安南肯定会苦一苦他们的百姓。
还有暹罗和占城等藩属国,这些藩属国眼下正死死的盯着安南,如果苦一苦百姓就能换来大明的支持,相信他们也绝不会放弃这样儿的机会。
所以,粮食的问题反倒没那么重要。
真正的问题有两个。
第一个就是水。
因为朝廷可以调拨粮食,却没办法给百姓调拨足够用来喝的水。
人不喝水就会死。
所以,一旦发生大面积且高强度的干旱,无论能不能解决粮食问题,百姓都得逃难。
这也是历朝历代为什么会害怕旱灾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第二个问题就更加让人头疼。
眼下正值徐达他们率兵北伐的节骨眼儿。
大明缺粮食,胡元那边更缺粮食。
为了抢粮活命,胡元那边肯定要跟徐达拼命。
偏偏他杨癫疯又在大张旗鼓的查孩童案和铁器案。
被打草惊蛇的白莲教,还有眼看着就要被逼入死角的那些官吏、士绅,他们会不会趁着干旱四起的时机跑去跟胡元勾搭?
李善长越想越是担心。
朱标则是微微叹息一声道:“先调拨粮食去淮安府吧。对了,让周敬心带着粮食过去。”
“御史台那边派出巡查御史,清查各地粮食,官仓、预备仓、义仓、济农仓,全都清点清楚,孤回头让锦衣卫派人跟着。”
“中书省和工部行文各地方官府,尤其是各地的工房,让他们尽早落实水库、水渠和水井的挖掘修建。”
“孤不管他们付出多大代价,也要做到一村一井,不能粮食的问题解决了,百姓却要因为没水喝而逃难。”
“……”
正当朱标和李善长和刘伯温商量着大旱的事情时,杨少峰正坐在淮安府的大堂上发呆。
锦衣卫抓人的速度很快。
从淮安府知府的府衙再到山阳县的县衙,大大小小几十个官吏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全部捉拿归案,而且还顺手帮他们找来了九族亲眷。
但是淮安府干旱的情况却远比想象中还要恶劣。
许多地方的土地已经开始出现龟裂的现象。
许多村庄、县城的水井已经几近枯涸,勉强打上来的水就像黄泥汤子一般,一桶泥汤子要放置大半天才能澄出一部分可以喝的水。
就连水面极广的洪泽湖和骆马湖等湖库的水位也明显下降,再这么降下去,估计用不了多久就能看到龟裂的湖底。
这种级别的干旱,不说百年不遇,起码也是几十年难遇。
跛五站在杨少峰身边,眼看着杨少峰一直都是这副眉头紧皱的样子,便忍不住劝道:“大老爷,咱们宁阳县当初不也旱过嘛,而且这两年也一直都旱,就是旱的轻点儿,既然咱们宁阳县能熬过去,淮安府这里应该也能熬过去。”
杨少峰勉强笑了笑,说道:“不一样。”
“咱们宁阳县当初旱的轻,而且当时还能从大汶河里取水、蓄水。”
“再配合打井汲水,想要熬过去,不难。”
“但是淮安府这里却要严重的多,连那洪泽湖等大湖的水位都下降了,就是想取水、蓄水都难。”
“要组织百姓打井,危险不危险的且不说,关键是能打出来几口井?”
“而且水井的数量太少,更容易引得百姓抢水,这也是个麻烦事儿。”
说水位下降之类的,跛五不是太懂这些,顶多也就是听明白了淮安府的干旱比较严重,比当初的宁阳县还要严重得多。
但是跛五听懂了一件事,那就是水井不够用的情况下容易引发百姓械斗。
跛五恨恨的呸了一声,骂道:“还是吴振东那些狗官的错,要是他们早就跟大老爷一样组织百姓打井、挖水库,百姓也用不着抢水。”
骂完了吴振东等人,跛五又忍不住感叹一声:“要是家家户户都有一口水井就好了,百姓们也用不着因为抢水而闹出人命。”
杨少峰不禁笑了笑。
也亏得跛五哥敢想。
家家户户都有一口水井?
且不说这么大的干旱,根本不是靠打几口水井就能解决问题。
就算是靠打井能解决问题,这个井也没那么好打。
因为打井从来都不是什么一蹴而就的事儿。
查找水源,组织人手,打井、砌井,这些乱七八糟的破事儿每一桩每一件都得有人负责才行。
更重要的是淮安府都能大旱,其他地方肯定也会旱,处处都要打井抗旱,这他娘的得是多大的工程量?
杨少峰勉强笑了笑,说道:“家家一口井,这事儿……”
欸?
家家户户一口水井,似乎也不是不可以?
就算做不到一家一口水井,但是一个村子多打几口井总是可以的吧?
杨少峰忽然站起身来,大声喊来常小九后吩咐道:“派人去登州大学一趟,调几个懂冶铁工坊和冶铁的先生来这里,顺便再从登州的冶铁工坊里抽调一些熟手……”
一句话还没说完,杨少峰又直接改了主意。
“算了,本官写几封奏本,待会儿你派人快马送去京城。”
“另外,让兄弟们准备准备,等本官写完了奏本,咱们马上启程回宁阳县。”
……
杨少峰忽然跑路回宁阳县的消息,朱皇帝几乎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确切的说,杨少峰忽然回到宁阳县,最先收到消息的是宁阳县冶铁工坊,然后才是朱皇帝和县衙。
“这狗东西不在淮安府收拾那个烂摊子,忽然跑回宁阳县的冶铁工坊?”
朱皇帝目光灼灼的望着马皇后,满脸惊喜的叫道:“啊~呸!”
“什么狗东西,这可是咱的好女婿!”
“咱女婿可能有法子应对这场大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