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八日。
京城,皇宫,文渊阁。
海防军出征得胜的捷报出现在朱由检龙案上。
“大伴,给诸位臣工大概说说吧。”
朱由检看完捷报后,随手递给王承恩。
在温体仁,袁可立等一众大臣好奇的注视下,王承恩快速看完战报后开口道。
“江浙两省近海防卫军于三月二十日夜袭琉球中山岛那坝港,以火攻全歼倭人水师主力舰队,另在回朝时,在中山岛北海域遭遇倭人水师佐藤次间部,经大战后,灭之。
此战海防军无将士阵亡,在战中有伤者四百一十三人,主力舰队无战船损失,受创战船十三艘已在江南造船厂进行维修,琉球南北两处分舰队作战顺利,已歼灭倭人水师余部。”
众臣听闻战报后,满脸惊喜向皇帝恭贺。
“呵呵,朕在海防军出战时就和你们说过,海防军得胜是一定的,如何?朕的推断没错吧?
从新政推行至今,军中将士敢为国死战,在加上百科学院,造船局推出的各类军备,火器,火炮,战舰,这些在战争中对敌人实现极强的压制力。”
朱由检说着,目光扫过下方的众臣。
最近一段时间,自己多次在北直隶的州府县巡视,同时结合东厂,锦衣卫,暗卫三方呈送上来的许多地方信息;
全国新政推行虽平稳顺利,但在地方,上到巡抚,布政使等封疆大吏,下到知县,县丞等县级府衙中,各级官员对新政理解参差不齐,最近三年在全国范围内施行的考成法,有许多官员都不能通过;
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官员对生产技术,自然科学等知识极为缺乏。
自己现在可以皇帝之尊压制全国,未来一旦自己老去,新政还能持续多少年?
所以,科举改革被他提上议程。
在最近三次的朝会上,科举改革一事,绝大多数官员都公然反对。
“陛下,科举乃是从隋唐传承至今的国家定制,本意是统一思想,为国选才,实为国家基石,贸然变动,若是出现岔子,这影响太大。”
黄立极凝声说着,他作为内阁老臣,在万历三十二年中进士,是传统科举制度的受益者,极力反对皇帝改革科举制度。
他话音落下后,朱由检看着一众沉默不语的众臣,心中不禁叹道,想改变这些老顽固的认知当真是难。
“黄爱卿,朕说的改革不是废除,传统科举制度,虽可统一读书人的思想,但也禁锢思想,看看我国现在的状态,民间百姓有土地耕种,军队敢为国死战,技术改革后,民间各行各业每天都有进步;
然而全国官场中,上到京官,下到省级大员,州府县等官衙中,科举出身的官员对新政只是一味的执行,缺乏深层次理解,如今朕还活着,新政尚能支撑,若是未来朕薨逝,你们这些老臣死去,谁能保证后人不复张居正改革的老路?”
众臣听到皇帝的话,一时间无从反驳,大明朝传国二百余年,君臣关系大多处于争斗态势中。
像如今崇祯朝这般君臣一心的情景,只在永乐朝出现过。
朱由检看着沉默的众臣,示意王承恩拿出自己修改后的科举改革制度。
“诸位爱卿,上次朕撰写的科举改革方案,朝堂上大多数人都不赞成,朕最近几日重新对科举改革进行修改,你们都看看。”
他说话的同时,王承恩快速把十几本册子发给在场的官员。
“朕以为,未来的科举考试要分三路,天下之人各凭本事吃饭;
文课的四书五经继续考,但少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八股!多考赈灾、断案、算账的本事,谁能在卷子上给朕算出辽东军饷、写出治黄河,长江的章程,朕可以直接点他当状元!
还有实课,你们都知道百科学院研发的军械,火器和改良的技术厉害,但你们没看到,百科学院下辖各司学内技术大使,工匠,包括基层的学徒在背后付出多大的努力。
话说到根本,倘若没有格物学,算学,工学,机械原理等学科支撑,百科学院拿什么来改良技术,发展新式火器和军械?是靠四书五经?还是八股文?
在说武举,朕看了最近五年的武举人名单,单说个人无力,朕完全认可,但现在的军队作战对个人武力的要求已经降低,就拿方正化举例,他是公认的大内第一高手,但在战场上能在火枪,火炮的轰击下活命吗?
现在禁军各部装备的火器就已经高达八成,军队作战多以火器为杀敌手段,
未来的战争肯定是以火器为主,要的是多兵种配合,战略,战术的灵活应用!
你们以前不是还担心,以后军中将领如果都出自军事学院,有失控的可能,现在朕对武举做出改动,你们反而还不赞成了?
如果军中的千户长,参将,总兵等核心将领光会耍刀枪剑戟那些冷兵器,在战场上如何懂得使用火炮精准的打击敌人?”
朱由检一口气说完,下方的众臣翻看着册子,时不时小声的相互议论着。
“陛下,科举增设科目,分类考试这点,老臣赞成,但把新科进士丢到地方任职小吏,这不是人才的浪费吗?”
黄立极捧着册子皱眉询问。
“呵呵!黄爱卿,朕问你,新政改革中,朕为何要严厉加强考成法?难道是朕闲的没事故意为难官员吗?
你作为主要负责内政的阁臣,你自己说,从新政推行后这三年,全国上下多少官员因考成法不通过被降职免官的?
究其原因,一是思想单一,无法理解新政法之精髓,二是个人只对传统的四书五经,儒学等精通,这些新科进士到任后,没有能力强的前辈教导引领,最后是啥都干不成;
所以,以后想在我大明朝当官,必须要去基层学习历练,省的民间那些读死书的书生做懒官梦!
从今年开始,新科进士统统下基层,哪怕是状元也得先去县里管三年钱粮等实际事务,没有成绩的别想进六部!
这是朕做出的最大让步,不要以为官员集体反对,朕就会放弃对科举的改革,朕可以告诉你们,科举改革必须得进行;
而且三年内,九边军镇的技术工匠、各府县的钱粮师爷、海军战舰上的罗盘手,统统要从新科举里出!”
众臣听到皇帝的语气变了,都不敢说话,只是目光纷纷投向内阁的几位阁老。
袁可立本不想说话,但其作为首辅,犹豫片刻后还是硬着头皮开口。
“陛下,您改革中提到的全国普及免费乡学教育,
不说全国,单说北直隶境内百姓近八十万户,按照我朝里甲制度推算,大概有六千九百个乡里,若是每个乡里都设乡学,所需要的人力银钱太多,朝廷财政现在虽比以前好许多,但也经不起这么大的花费。”
“呵呵,此事简单,全国所有的读书人在通过省急科举考试后,由礼部统一分配,必须给朕在地方乡学任教至少一年,没有任教经历的,一律不许参加新科举。
总之,朕就一句话,新科举的最终目的是为国选拔不同能力的人才,而不是要一群天天窝在翰林院,国子监之乎者也的书生!”
朱由检的话音落下后,在场的许多人都缩缩脖子,再也不敢嚷嚷着反对。
自己开始的想法是彻底废除四书五经等儒学考试,他们极力反对,现在自己做出让步,不但兼顾他们反对的点,还额外增加许多要求,而且这些要求还是为保证未来从科举考试中选拔出来的顶级人才快速成长学习。
还怎么反对自己?
看着集体沉默,不再反对的这些重臣,朱由检心中松了一口气。
自己重新修改的这套制度是融合后世的法子得来,以科举为壳、绩效为核心,既保留士大夫阶层的上升通道,又以技术认证打破门第壁垒。
融合后世高考模式,公务员考试模式,和绩效考核、职业资格、基层历练等现代理念,可使大明在未来形成 “科举选拔-技术升级-军事扩张” 的正循环。
技术层面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实现,现在补齐制度层面的短板,两条腿走路,才能使大明完全迈入工业化的征程。
即便未来大明因其他原因亡国,在工业化面前,也不会轻易的让外族人占据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