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熊夫人和袁夫人的积极响应下,提议得到了女眷们的广泛支持。
大家纷纷表示愿意每月拿出一部分银子,并将府上旧衣服旧被子,捐助出去帮助困难的穷人。
顾宝珠见此情景,心中十分欣慰,
“多谢诸位夫人,这些银子到时一定会用到那些贫困交加、难以维持生计的百姓。”
一个年级大点的夫人开口道:“县令夫人客气了,这是妾身等人能做的一点事,算不得什么。”
其他的女眷也纷纷点头赞同,“吴太太说的对,不过一些不用的东西,算不上什么,能够帮助到困难的百姓,就是咱们积累的福报。”
“那些家中有病人,却没钱医治的,咱们也能帮一把。”
“不错,还有些失去双亲的孤儿。”
顾宝珠认真地记录下来,打算将这些建议都纳入救助范围。
“诸位夫人说的有理,那咱们就暂时这么办了。”
筹集了银子的顾宝珠和熊太太、袁太太带着几个丫鬟亲自前往。
她们来到第一户人家,这是一个破旧不堪的小院,屋内一位老人躺在床上,面色苍白,旁边是一个瘦弱的孩子。
顾宝珠走上前去,温柔地说道:“老人家,这是给您的银子,您拿着去请大夫看看病,给孩子也买点吃的。”
老人眼中满是感激,挣扎着要起身行礼。
“您别客气。”顾宝珠安慰着老人?
接着,她们又走访了好几户人家。
外界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人说救助会是官太太们的作秀,根本起不到什么实际作用。
顾宝珠得知这些传言后,并没有生气,而是决定采取行动来消除大家的疑虑。
她安排专人记录每一笔捐款和救助金的发放情况,并且定期向大家公布。
县令太太,你们救助会做得很实在,这些银子确实都用到了该用的,谢谢您救了我一条命。”
随着误会的消除,救助会的名声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她们的工作。
在救助会稳定发展的同时,顾宝珠也没有忘记袁太太提出的发展小手工业的建议。
她和姜维谭商量后,决定在邙县推广纺织业。
姜维谭利用自己的职权,从外地请来纺织师傅,在县衙开办了纺织培训班。
顾宝珠则组织女眷们去培训班学习纺织技术,然后再把这些技术传授给当地的妇女。
在她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参加培训班。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妇女们掌握了纺织技术,开始在家里织布。顾宝珠和姜维谭帮忙联系了一些商人,将这些布料销售出去。
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家庭的收入增加了,生活也逐渐改善。百姓们对顾宝珠和姜维谭更加感激。
然而,就在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一场旱灾降临了邙县。庄稼大片大片地枯萎,百姓们的生活再次陷入了困境。
顾宝珠心急如焚,她立刻召集救助会的成员开会,商量应对之策。
“姐妹们,现在百姓们遇到了大困难,咱们救助会要加大救助力度。”
女眷们纷纷表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拿出更多的银子来帮助百姓。
同时,姜维谭也组织县衙的官员们积极寻找水源,打井灌溉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