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职场小聪明 > 第732章 不断否定别人的心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32章 不断否定别人的心理

不断的否定别人,用各种令人讨厌的小技巧打击别人,是什么心理。

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关键——那些总是否定别人、用小技巧打压别人的人,他们到底是什么心理?

我们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人:

他们不会直接攻击你,但总是用“看似合理”的方式让你怀疑自己、觉得自己“没那么好”、感到“被控制”或“自我价值被压低”。

比如:

?\t你表达观点,他说:“你想多了”。

?\t你做了什么努力,他冷笑一句:“这有啥用?”

?\t你说自己的感受,他来一句:“你太敏感了。”

而更令人恼火的是,他们往往还用一些看似“有逻辑”的方式否定你,比如“我只是就事论事”、“你太玻璃心了”、“我只是想帮你看清现实”——这让人很难反驳,但又特别压抑。

下面我们来深入拆解,这背后可能有哪些心理机制在起作用。

?

一、这是一种“控制型人格”的体现

不断否定他人,其实是一种操控策略。通过打击别人、压低别人的自信,他们可以获得:

?\t相对的权力感:让对方显得“无知”“不理性”,自己就显得“聪明”“客观”“更成熟”。

?\t安全感和优越感:如果我让你感到自己不够好,你就可能依赖我、服从我,或者不敢挑战我。

这类人通常有一种“强控制欲”——他们不希望对方变得独立、强大、自信,因为那意味着他们可能失去掌控。

?

二、可能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有时候,他们打击你,其实是在保护自己:

1. 投射(projection)

他们可能内心深处也很自卑,但无法面对自己的不安,所以把这种感觉投射到别人身上,通过打压别人,来“证明”自己不差。

比如:

?\t他自己其实没什么能力,但总是否定别人的努力;

?\t他不敢追求梦想,就嘲笑你“异想天开”。

这是一种“拉你下水,我就不孤单”的心态。

2. 否定(denial)

他们可能无法面对自己生活中的失败、脆弱、羞耻感,于是通过贬低别人来逃避自己的问题。

“你也不行”,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其实是“我不想承认我也有问题”。

?

三、部分人是“人格障碍”倾向,例如:

1. 自恋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t总是否定别人的成绩、价值、贡献;

?\t只有在打压别人、贬低别人时才能维持自己的“优越感”;

?\t典型话术:“你再努力也比不上我当年。”

他们内心其实很脆弱,怕自己被忽视,所以通过不断贬低别人,让自己看起来更高。

2. 被动攻击型人格(passive-Aggressive)

?\t表面温和,实则暗中伤人;

?\t不直接冲突,但通过讽刺、质疑、拖延、忽略等方式“软打击”;

?\t比如:“哇你居然也能做到,厉害啊……”(语气满满的内涵)。

这类人通常表达愤怒的方式是“间接性”,他们害怕正面冲突,但内心积怨很深。

?

四、“情绪操纵者”常用的典型技巧

这些人往往非常擅长隐藏打击的方式,有些方法你可能听着“像是在好心”,但其实都是操控:

技巧名称

表面说法

实质含义

假共情

“我懂你,但你真的应该……”

听似理解,其实否定你

语言操控

“我不是批评,只是实话实说”

利用语言掩饰攻击

贬低式比较

“你这不错啊,不过xx比你还厉害”

让你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

轻描淡写

“这有啥好激动的?”、“别那么情绪化”

否认你情绪的正当性

打断式回应

“我跟你说啊,你应该……”

剥夺你表达自我的空间

?

五、他们为什么非要这么做?

说到底,这是内在匮乏、关系焦虑和自我认同脆弱的表现。

他们不能容忍别人光芒万丈,因为自己内在“暗淡无光”。他们否定你的情绪和努力,是因为自己早年也被否定过,从未真正学会怎样肯定别人、连自己都不敢肯定。

有一句话非常贴切:

“他们贬低你,不是因为你不够好,而是因为你已经够好了,让他们感到不安。”

?

六、我们该怎么应对?

1. 看穿不跟随:知道这是对方的模式,而不是你真的不行。

“谢谢你的意见,我会自己考虑。”(礼貌地中止)

2. 设置界限:

“我不喜欢这种方式被说话,如果你继续,我可能不会继续这个话题。”

3. 不要去“教育”他们:

他们其实并不想改变,只想控制。你若试图用理性说服,很可能陷入他们设下的“争论陷阱”。

4. 在关系上做减法:

如果这是朋友或同事,远离是一种自我保护;如果是亲密关系,建议深度反思这段关系是否健康。

?

七、最后总结

不断否定他人、使用技巧打击别人的行为背后,本质上是控制、匮乏、恐惧、脆弱。他们不是因为你不好才打压你,而是因为他们无法承认你“好”。

这不是你的错,也不需要你去承担。

你要做的,是相信自己的价值,不被对方的技巧牵着走,在人际上勇敢地画出界限,保护自己的尊严和情绪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