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开局签到刑警队 > 形意拳的总机关三体式,一通百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形意拳的总机关三体式,一通百通

为什么老前辈们把三体式誉为形意拳总机关,开始我理解不了这句话的含义·,也就造成了练习了一段时间的拳,最后一无所得。

之后经过对三体式不厌其烦的练习,胯逐渐坐下来,腰部也能松弛开来,打拳时感觉脚下有了根。

至此才明白形意拳实质上是三体式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化过程。

三体式所谓通畅,实质上是气血和劲力的通畅,做到这两点才谈得上是六合,才能叫形意拳,否则就是在瞎比划。

气血之通,只有站三体式才最纯粹,最彻底。

这就是前辈们为啥要把三体式作为入门练习的首要的问题所在。

你站过三体式就能明白,拳术需要的气血畅通是在大的运动量和动作难度下的畅通。

而不等同于普通人行走坐卧的畅通要求,这就是为啥拳术有成的人体质远远强于常人的缘故。

站三体式到一定程度,大腿会紧张的难受,这滋味没有任何的痛苦能于他比较。

然而经过不断的坚持,当僵硬逐渐消失,你会发现腿劲大增。

这不仅是肌肉力量的增长,更是气血通畅之下气与力合的缘故。所以前辈们的创举是效率极高的。

练习形意拳必须苦站三体式,站到气血通畅,你的拳才能养人,更能养眼;一通百通非三体式莫属!

常言说练拳练心,传统武学对心智的磨练是优于其他运动的。

就形意拳主要功夫三体式而言,如果练习得法,达到数量,那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一则是精气神三宝俱足;

人体内外气质得换;再则内心会变得坚强,豁达,透视一切。

正如老子所言:“不出户,知天下”,三体式确实可以达到这一境界。

三体式的练习需要持之以恒,每天都要心跳加快,大汗淋漓,如此才能苦尽甘来。

身体中的一切淤滞可以全部通畅,排出体外,周身有剔透玲珑之感,得道成仙也不过是如此感受吧!

三体式不能站至通透那形意拳也绝难练好,拙力拙气不除气血难以真正通畅,遇事依旧会急躁,惶恐,无所适从,这就是三体式不通之病。

“三害”,是形意拳入门必须要去除的三种弊端,这三种弊端不除,别说拳术不会提高,就连健康也会受到损害。

其实不仅仅局限于形意拳,练习其他拳术要想保有健康,也必须去除三害。

三害指的是哪三种错误?

(一)就是努气;

(二)是拙力;

(三)挺胸提腹;努气也就是指气息没能自然沉于丹田,属于内功修养未入其门。

此时的气息是积蓄于胸腔的,如果想要发力的话,只能用心力,无疑会震动心肺两个器官。

轻者产生疼痛,重者可以震裂毛细血管,产生咳血;

或是心脏受损,贻害无穷。这样的先例客观存在。

拙力,属于丹田空虚,发力没有基础,只能靠心中勉强而致使肌肉僵紧,发出的笨拙之力。

这仍然是内功修养没找到门径,也属于急于求成,哗众取宠的行为。

发拙力的人肌肉必然僵紧,从而导致周身气血循环受到拘束;

人体健康的保证就在于气血通畅,所以拙力的害处是不言自喻的。

挺胸提腹仍然是不懂内功,不懂练拳规则所致。

这两个身体状态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是挺胸那么腹部必然会提起。

此时气息与“努气”一样,只能拘束在胸腔,难以下行至丹田,造成上身僵紧,下盘轻浮,害处于前两者相同。

“三害”,虽然是三种行为状态,但三者是相互关连的,触犯一种,必然会导致另外两种发作。

所以练习形意拳术,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三害”,并在练习当中努力去除这些弊端,这是练拳的首要问题。

因为健康没保证,练拳就失去了根本上的意义。

练习形意拳首先树立中正的形体,但是要明白中正不是僵直,所以必须做到虚领顶劲;

含胸拔背;松胯塌腰;挺膝扣足等细节。

看一个人形意拳是否得到了正传,首先就是看他是否去除了“三害”。

如果三体式架子一摆,产生了胸部挺起;

腹部发瘪;怒目横眉;咬牙切齿等行为。

那无疑就是“三害”未除,这样的人别说是真传,就连最基本的拳理都不可能懂,至于功夫就更不用讨论了。

我们可以看一下练习拳击散打的人员,即使那是外家的东西,但真正有功夫的没有一个挺着个胸脯;

瘪着个腹腔;咬着槽牙;瞪着眼睛来练习的。

十二形之虎形与马形

虎形

虎者,山中猛兽之王。

虎之天性,有离穴抖毛之威,扑食之勇。

此勇之威力,起于臀尾之劲(督脉),发动涌泉之穴,起落不见形。

此形取之于拳为虎形拳。

虎坐卧藏洞中,以拳之应用,外猛而内和,形势顺,则虚伏而丹田气足,能起真精补还于脑。

故日

“猛虎穴伏双抱头,长啸一声令胆惊,

翻掀尾剪随风起,跳涧抖擞施威风”。

虎的颈项短,不易回头后顾,善于向前蹿扑,勇往直前,绝无返顾。

它显得非常雄壮和坚实,蹿扑起来,前脚伸展,因项短而似抱头一般,所以拳谱叫“虎抱头”。

虎的腰部轻松灵活,又称老虎美人腰,身躯转换全凭腰部活动,腰部的轻灵提蓄,加强了蹿扑的气势。

模仿这些动作,是锻炼腰的活泼和前肢的壮实,再结合勇往直前的意识来分析。

它的主要环节在于提蓄丹田之气和松腰的蓄势,使“蹿扑”壮实。

所以,采取这些动作形态是锻炼“蹿扑”之劲。

马形

马者,最仁义之灵兽。

它善知人心,有垂缰之义,抖毛之威;有责蹄之功,撞山跳涧之勇。

故以性情言,谓之心源,以拳之言谓之马形拳。

马有奔腾之长力,在奔腾起脚时,身向后躜,屈膝而实蹄。

为模仿起步出脚时,撤胯向后躜蹬,并把后足跟蹬实,来锻炼步法和脚法。

从这些动作的主要环节来看,撤胯向后躜蹬,前虚后实是为了起脚出步,前后对称,使身躯稳定。

拳谱论脚法云:“脚起而躜,脚落而翻。”

这里说的躜,就是撤胯松腰,使全身重心暂向后引顿。

如果重心随着起脚前移,身躯就不能稳定。

所谓翻,就是功由后足跟上提,循小腹向上翻,脚的下落是劲向下沉。

这样上翻下沉是上下对称的,与前后对称是同一目的,使身躯平衡稳定,就能得机得势。

所以,翻躜是相辅相成结合的,没有后下的躜,就没有前上的翻,有了躜一定要翻。

采取这种形态,就是练“躜翻”之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