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开局签到刑警队 > 打人的最高境界——沾上就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打人的最高境界——沾上就亡

其实武术的起源就是先民们模仿动物捕食的动作,而后不断深化发展而来的。

动物们捕食也就一两招,无非是咬和抓。

人不能咬,但抓可以。比如八极拳的猛虎硬爬山,李书文靠这招伤人无算。

真正的技击是性命相搏,归根结底就是这个样子。

人不一定要残忍血腥,但真的练家子动起手来确实是不要命的。

武术发展了几千年,很是出了些高级东西,比如内家拳。

形意拳的本质是什么?四个字:象形会意。五行拳是塑造超人的体魄,而十二大形才是精髓与核心。

把十二大形当套路练就错了,什么叫象形会意?

为什么老师傅们反反复复地说各形的动态特征?

这样的东西少林也有,如少林五拳。

练这些东西不化脑子没用。

什么叫化脑子?练哪一形你都得得其髓。

虽然你不是那十二个动物,但一练起来你从精神到劲力到体态就都是。

这可以叫象形会意,也可以叫交互感应。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孱弱不堪的人被激了会像个疯子一样力敌数人?

为什么?脑子被化了,已经不是他自己了,而是进入到一种无我的状态,出来的就是本能。

练武术的人就是要找到这种状态,而且把它练成常态,说用就用。但练武人是讲究方法的,不会乱打。

先人们找到了十二种动物,最能代表十二种有效的技击模式。

薛颠很聪明,发展出象形术,其实我看就是十二形的新发展,归根结底是一个东西。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十二形不仅仅只是技击形态,还有天人感应。

所谓感应,古人不说,今人不明白,但是弄懂了很简单,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或者说是宇宙万物本自拥有的核心功能。

一个人去了山美水美的地方就被陶醉了,忘乎所以,这就叫感应,你被风景同化了。

一个男人看见自己喜欢的女人,心跳加速做起事说出话变得愚蠢不堪,这也叫感应,你被爱欲同化了。

这一个化字是重点中的重点,被化了才有脱胎换骨,才有超凡脱俗。

有句话叫两军交兵勇者胜,寻常人打架也是一样。

两人放对,谁横谁胆大谁气势大谁胜算大,就是你被对方同化了,没了你自己,你还打什么?

好多老百姓被流氓地痞打,其实都是先被他们吓住被对方化了脑子。

所有真正练中华武术的人都应该树立这样一个根本性的理念:武术可出世可入世,出世为修道,入世为技击。

技击者,性命之相搏,非同儿戏。

练则为斗,斗则毫不容情。以技击为儿戏者,非真武林中人。

故试手易,动手难。动辄要人性命,轻亦害人身体,能不慎乎?

49年以前,中华武术从未丢脸,只因要人命也!

凡是说套路无用的都是没练对的人,套路的作用有很多,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身法。

练到技击阶段讲究的是架子,架子松了歪了你也就输了。

架子的开始全从套路中来。形意拳先打劈拳,开始腿是腿手是手,慢慢的腿也没了手也没了就剩下身子,再后来身体里头生出胳臂腿。

老师傅说打人一个身法过去就倒了,此意也!

看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怎么着做到的?

等你身子里头有了东西,看人就像看戏。

自然你也不会随便动手,因为这时候你身上出来一种气质。

这种气质让你走在人群里悠然自得,如同鱼游在水,毫不理会周围。

不过我相信这还只是在路途之中,到了至高境界则圣俗一体,毫无显现了。

此所谓锋芒毕露,中途也!

练武术的怎么打流氓?

其实这是个笑话,49年以前别说流氓,就是那些练西方搏击的也不敢和练武术的较劲,如今到回到最初了。

练武术的遇到流氓挑衅,就得先下手为强。

先示之以弱,也就是装怂懈怠其心,等他或者他们都松懈了突然上去一下。

您要是练形意就一个崩拳打他心口,如果加上大喝一声则更妙!

为什么大喝一声?

那是他松懈了,认为你怂,下一步就是想着怎么收拾你找乐了。

此时你突然出手加大喝一声,尤其是这一大喝,要用着丹田气,拳借声威,声振拳势,一下子就把他惊了。

所谓惊,就是心脏忽悠一下,血都停了,大脑一片空白,你一个崩拳打到心口,记着掌握力量分寸,不然一命必亡。

这才是武术!

为什么用崩拳?因为崩拳直线距离最短,最快,力量最大。

崩拳为什么和其它五拳不同,是半步?

出前脚走半步是先下手。

打崩拳得象得神经病,脑子一激灵浑身一抖、一炸翎子拳头已经到肉了。

打崩拳不是用胳臂,而是用身子。

还用想拳头怎么出去?

身子到拳头就到,亲上对方嘴,看着对方眼,沾上了马上就回来。

打人用拳头只是手段,关键是身法。

两人试手,你慢了那是你身法慢。

就是普通人打架,要是学过的别管有没有功夫,一说开打先左右一晃对方基本就傻了,因为摸不着你。

有的老师傅动手一晃对方就倒了,都不用下头的啰嗦事,就是这个道理。

形意之暗劲、化劲的秘密

形意拳先练刚劲,尽管在发放爆发劲力时需要有一定力量的足踏如巨石击水的触地声。

但也决不是每一进步时都要发出击地的声音。

再者吃功过大,下功过久、过重,使膝关节长时间承受着超负荷的重力。

而且在练功之后,又不注意进行恢复运动,所以久而久之,使关节、粘膜、神经、血脉、经筋等,均因疲劳过度而缩短寿命。

因此说,练功贵在坚持,长日日之功,“过力不长功,过力必伤身”。

如果急于求成,狠下大功,一次站三体势就死命地站上一两个小时,必然会出现两腿麻木和疼痛之感。

这就是因为气血在下肢的周流已经受到了压抑的结果。

这样长期练下去,岂有不坏腿的道理呢。

所以,任何运动,都必须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适应和加大运动量。

而且一定要注重功后的放松活动,方不致于反受其害。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训练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体系顺序,循序渐进,偶尔一次站的时间长,不是功夫。

慢慢的时间增长才是功夫的增长。

转入暗劲的练法以后,并不是说再也不可以练习明劲了,而是要求以练习暗劲为主,以练习明劲为辅。

即使是发放明劲,足在着地时,也必须注重在全脚掌的踏落,不可注重于震砸足踵。

暗劲的来源,在于意、气与上肢中节的相合。

所以是从合、藏(或含)二字中求得的劲节。

合能使劲气不分散,合能使劲气不外溢,意不外露,气不外泄,意气劲力主藏于肘,是为劈拳中之暗劲的练法。

暗劲的特点是:圆活柔韧、外柔内刚、连绵不断、劲灵而巧。

在运用上,明劲主攻,有摧垮对方的能力;

暗劲主克,有坚韧不折、柔中寓刚、克制对方的作用。

有刚无柔,则易折而失之于变;有柔无刚,则偏软而失之于攻。

因此,必须是刚柔相济、软硬兼施、攻守共存,先柔后刚,先顾后打,方能遍身是法。

暗劲在拳经中云:“至暗劲之时,用法更妙,起似蜇龙升天,落如霹雳击地。

起无形,落无踪,去意好似卷地风。

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

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打落,如水之翻浪。

不翻不钻,以寸为先。

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四梢要合全,气浮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势无遮拌,此是二步暗劲,有无穷之妙用”。

明劲和暗劲在运用上来讲,暗劲的运用多以横劲为主,明劲的运用多以顺劲为主。

从运用的区别上来讲,明劲以进攻打击为主,暗劲以克制固守为主。

从阴阳的运用来讲,明劲为阳,暗劲为阴,暗劲主合,明劲主开。

暗劲主吞,明劲主吐,逢顺则横破,遇横则顺发,横格顺打,横克顺攻。

总之,在运用中,一定要有暗有明,有柔有刚,明暗紧相连,横竖不分家,方能有顾有打,有攻有守。

化劲,是形意拳三步功夫中的最后一步功夫,谓之高级阶段。

这步功夫,必须是在练好上述两步功夫的基础上,再进而练习。

化劲的练习,其劲气主要在身。

开始转入化劲以后,必须注重意念的活动,切不可以拙力行事,练习时一定要身灵、步活。

灵要圆,活要稳,灵不偏于飘浮,稳不偏于僵滞。

步行如狸猫,气行如游云,臂动如抽丝,膀动如车轮,身动如蛟龙。

静似水中潜龙漫游,动似升天惊龙势不可挡,毫无一点僵滞迟疑之象。

拳经中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

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于饮食之间,皆可以用,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用。

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随之,无可无不可。

此是三步化劲,神化之功用也”。

化劲的来源,主要在于意、气、神、体的合并运用。

它的特点是: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藏正,正中寓奇。

奇正之变化,犹如循环之无端,故为动无不圆,圆无不动之谓。

化劲在运用上的特点是:不丢不顶,不即不离,无过无不及,灵活运转。

一羽不能加,虫蝇不能落,全在于感触圆中之神化(神即指的是元神、神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