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和曹操对战,他明显有优势,袁绍为什么不敢动呢?咱们书接上回。
话说,面对刘备求结盟对抗曹操的提议,袁绍召集手下商量是否对曹操开战?审配和郭图主张立即开战,田丰和沮授主张暂不开战。就当前的局势看,早点对曹操动手是对的,不能给曹操继续发展的机会了。趁着我们强大,应该趁势出击。但袁绍却躇筹不决,果然是缺乏主见的衰货。
至此,也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虽然不少,但是谋士内部之间是分帮结派的,这样做的结果不是集思广益,而是相互掣肘的搞内讧。他们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争论,更像是为了战队而互喷,跟曹操的谋士确是没法比。
这个时候,又来了两个谋士,就是许攸和荀谌,现在商议的结果是两票赞成,两票反对,得找个第三方。袁绍就询问他们了。郑尚书有书来给我,让我起兵助刘备攻打曹操,我是起兵还是不起兵呢?他俩人都赞成立刻起兵讨曹操,袁绍这回一看,四票对两票,这事就定了。
于是令孙乾回去告诉郑康成,并约会刘备准备接应,哥们要动手了。袁绍说干就干,一面令审配、逢纪为统军,田丰、荀谌、许攸为谋士,颜良、文丑为将军,起军马十五万,步军十五万,共精兵三十万,望黎阳进发。可以说袁绍是拿出自己的当家主力了。
分派已定,郭图又出主意了,要伐曹,咱们得给曹操定几个罪,找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呀。
现在舆论战上站稳脚跟很重要。
袁绍一听有道理啊,就让陈琳写讨伐檄文,陈琳当下领命就开始写大字报,很快就写好了,写的啥呢?这篇檄文非常长,给大家简略的概括一下。
我袁绍要搞事了,准备抄家伙去干曹操了,你们大家也要做好准备。我给你们说呀,曹操这货就是赵高、吕后一样的权臣奸邪。所以,我袁绍为了拯救朝廷,必须替天行道,解救汉献帝,曹操混成奸臣是基因决定了,他的出身就是个垃圾,他爷爷是个死太监,他爹是个大贪官,上梁不正下梁外,他家里祖宗八代就没出过好人。曹操这货靠着家族的权势得势,已经是汉室的恩赐了,现在不思报恩还开始为非作歹了,他都干了那些恶心事呢?
曹操罪状一:诛杀九江太守边让,这边让是谁呢?他是东汉末年名士大儒,边让博学善辩,爱写文章,曾作章华赋,名噪一时,汉灵帝时,得到大将军何进征用,担任令史,后出任九江太守,辞职还乡后,因为轻视和诋毁当时身为兖州牧的曹操,所以就被曹操给干掉了。曹操擅自诛杀朝臣和名士,他不是要造反是要干嘛?
曹操罪状二:祸乱朝纲,自从他挟持汉献帝专权后,把自己的文臣武将提拔成高级官员,对自己喜欢的人是加官进爵,但是只要有人给他唱反调,他就至少是诛杀三族起步,整的朝臣们都不敢说话,走路都是用眼睛相互示意。你说曹操是不是大反臣?
曹操罪状三:迫害太尉杨彪、议郎赵彦等,这个咱们前边已经说过了。
曹操罪状四:盗掘亡陵,这个也不多说了,咱们之前讲过。
曹操罪状五:强征徭役,勒索赋税,搞得曹操统治区的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曹操罪状六:曹操先不讲武德的偷袭袁绍,袁绍之前跟公孙瓒开打的时候,曹操私下里居然派兵支援公孙瓒,甚至想偷袭袁绍的军队,不是我袁绍要找你的麻烦,是你先对我下黑手的。
现在我袁绍兵强马壮,干掉曹操比捏死臭虫还简单,我这次是要干掉曹操,所以各地的诸侯兄弟们,我现在找人入伙一起伐曹,谁来给我捧场,最后就是开出悬赏通告,谁要是能干掉曹操,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这就是陈琳写的檄文,说实话是真的有水平啊。
文章从袁绍与曹操两人对比出发,准确把握社会主流价值观与士大夫心理,着力于曹操的不良与非正义,以达到声讨曹操的目的,袁绍看完都忍不住称赞,说这写的太好了。于是让人把这份大字报,遍行州郡,人手一份,在各口隘处张贴。
但是这篇檄文的缺点是什么呢?就是不够大众,辞藻古典,读起来确实不太顺口,远远比不上人家诸葛亮写的出师表,读起来特别有美感,所以陈琳的檄文传诵度并不是很高。
但袁绍的目的也不是让后世背课文,是买热搜攻击曹操,给自己找开战的理由,随便罗列几条够用就行。
话说这个檄文传至许都,曹操这时正在患头风,卧病在床,头风就是头疼病,曹操有这个病应该很久了。后续还有华佗要给他开颅的故事。根据现代医学典籍记载,这应该属于紧张型偏头疼,曹操为什么得这个病呢?
曹操得这个病其实也正常,因为曹操作为现在大汉的头号权臣,每天琢磨的事情太多了,用脑过度了,休息又不好,而且曹操本身还经历多次生死打劫,受到很多的惊吓。
咱们说左右将檄文传进,曹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这段写的其实挺搞笑的,啥意思呢?如果没有这份檄文,没准曹操就病死了,这份檄文等于变相救了曹操。
曹操一看,好呀,把我骂的猪狗不如,但是文笔实在写的太好了,然后从床上一跃而起,对曹洪说,这是谁写的?曹洪就答,听说是陈琳写的,曹操哈哈大笑。袁绍手下的人偏科太严重,文科水平看着还挺上乘,但是袁绍集团的战斗力不行呀。
虽然曹操对袁绍不看好,但他不不能无视袁绍的三十万大军,所以赶紧召集谋士开会。孔融听说后,就来见曹操,他劝老曹别硬扛了,袁绍势力太大了,咱们还是别打,议和吧,这个荀彧一听就反对了。
袁绍是无用之人,何必议和,议和是要有条件的,袁绍到时候开条件了,你得还是不给呀?
议和是绝对不可能议和的,孔融太天真了。但孔融坚持说,袁绍地方又多,士兵又强,部下谋士名将多不胜数,怎么叫袁绍为无用之人。
这就把荀彧给整笑了,他的兵虽然多,但是没有军规。先看袁绍的文臣,田丰是人才,但是经常以下犯上,许攸贪财没有智商,审配喜欢大事小事都干涉,但是智谋却不够。逢纪虽然很果断,但是这个人没有谋略没有本事。你说这四个谋士各有各的缺点,还矛盾很深,他们四个早晚得干起来。
然后再来看武将,颜良、文丑都是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的碌禄等辈,就算有百万,何足道哉!
孔融听完荀彧的分析就不说话了,因为没法反驳,他提出的袁绍部下名单,人家一个个的进行讽刺,这些都是饭桶。
曹操大笑说的太好了,和我想的一样,袁绍手下都是饭桶,咱们这都是精英,孔融也是没有战略眼光,一上来就说议和,在敌强我弱的场合下,投降是没有好下场的,而且曹操也不是没有实力,最起码正面钢几场问题不大,凭什么没打就降呢?
所以曹操立马换前军刘岱,后军王忠引军五万,打着丞相旗号,先去徐州收拾刘备,刘岱原为兖州刺史,后来曹操拿下兖州,他就降了曹操,这里咱们要说一下,这个刘岱不是兖州刺史,这是三国演义的一个错误。
在正史中,刘岱在曹操拿下兖州之前,就被黄巾军给弄死了,为什么作者会弄错呢?因为曹操下面有个同名同姓的部将叫刘岱,就是个普通的将军,三国演义给弄混了。
然后,曹操要亲自带领大军二十万,进黎阳去抵抗袁绍,曹操去黎阳,程昱就提出意见来了。刘岱、王忠是俩废柴,闹不好,要被刘备吊打,曹操就说,我知道他俩打不过刘备,我也不是让他俩去硬刚,而是让他俩去虚张声势,拖住刘备就行。
刘岱、王忠领兵去了徐州,曹操引兵到了黎阳,袁绍和曹操两军隔八十里,开始干嘛呢?
开始挖沟,都不敢轻易的打仗,这开打就是主力决战,是决定北方走向的生死战,赢了,夺天下。输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就这样,两人僵持了两个月,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为什么呢?按理说,袁绍那边占优势,他带领三十万人可以冲一波,说不定曹军就被这气势压垮了。但是袁绍内部有问题,谋士许攸看着审配领兵,他心里不开心,沮授又恨袁绍不听他的话,所以内部这几个,人就开始斗,整的袁绍也挺烦,他想冲过去打仗,结果就有人说,咱不能进兵,然后就是每天开会,每天都讨论不出个结果,而袁绍自己拿不定主意,他也怕输,所以明明占着优势,就偏偏和曹操僵持住了。
曹操一看,你能耗着,我不能耗,粮草没那么多。然后曹操就换吕布的手下臧霸把守青州和徐州,于禁和李典屯兵河上,曹仁带领大军,屯于官渡。曹操自己不跟袁绍耗了,回许都了。那曹操回许多什么目的呢?这里咱们先按下不表。
咱们再说。刘岱和王忠带兵五万,到离徐州一百里的地方下寨,中军听曹操的安排,坚决不主动进兵,没事就去打听河北前线的消息。
而刘备不知曹操虚实,也不敢擅动,也在做河北前线的情报工作,尤其是关注曹操到底来没来,双方也搞成了僵持局面。
忽然,曹操差人催促刘岱和王忠进寨,曹操想着两边都这么僵持着也不行,如果说,能够把刘备拿下来,那我不就能增加五万对抗袁绍的砝码了吗?
你看这地方,曹操就犯了个错误,想的太好了。高估刘岱和王忠的实力了,接到曹操的命令,刘岱和王忠就商量了,两人就谁先去战刘备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刘岱最后提议说,咱们也别做口舌之争了,直接靠天意,抓阄决定吧,结果王忠就抓了个先字,只得分一半军马,打头阵来攻徐州。
刘备这边听,说曹操军马来了,请陈登商议,袁本初虽屯兵黎阳,但是谋臣不和,就是不敢擅自进取,曹操也不知去向。听说在黎阳军中,没有曹操的旗号,这里却有他的旗号,其中必有诡计。
陈登就分析了,曹操肯定不在徐州,理由很简单,河北那边是主战场,这边肯定是虚张旗号,忽悠咱们的,刘备就问了,两位弟弟,你们俩谁去探听一下虚实?关张谁能领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