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210.抛橄榄枝是试探,是信号
如此想来,福远山不再惶恐,反而得意。
兔死狗烹,身为曾经的定远大将军,平定了边关的战乱之后回到京中为官反而不如意。
他都想效仿商婳祎的曾祖父去乡下耕田,远离朝政,摆一副闲适的态度。
只是,尚且有点不甘心罢了。
商婳祎口中的那些“往事”,或曰“历史”,他也是知道的。
那时作为一国之君的商婳祎的曾祖父素好女色,纳的人多,儿子亦多,但这些庶子幼时他征战在外,成年了又被他早早遣去各自封地治理地方,算不得亲近。
真正承欢膝下的只有三子。
后面的八子夺嫡毫无人性也是由此而起。
父兄之间毫无感情,争斗起来自然格外狠。
不得不承认,这也是福远山回京最大的原因。
与一房心爱的娇娘生育子女,养在身边,教育养大,绝不分离。不重蹈曾祖父夏王那代的覆辙。
当时夏王那一代天下纷乱,王子们不容娇惯,夏王不想放手也得放手,放手一搏。
各国甚至组织了群英会,约法三章摒弃前嫌,不干涉、不动武、不调兵,就是为了各国休养生息,多些沟通。
奈何世子们仍需离了国土去往交界地带,途中变故颇多,年年都有不少滥竽充数之辈乔装前往便是为了以防万一。
当时夏国世子在三子中选定,如果倾巢出动去往群英会一旦被他国觊觎,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前朝太后携幼子退回老家渝国,一直自诩王族,且保留王号,宣夏国派人定期朝拜,但人人皆知其仅剩名号,国力连南海群岛捕鱼出身的雅美国都不如。
夏国与渝国接壤,当年的夏王早欲将其收入囊中。
只因夏王后同样出自渝国,意欲和平收复,而非血腥屠杀,因此一拖再拖。
夏王表面上是给足了颜面,行君臣之礼,内里却计划着从群英会打探消息。
因此群英会夏国从来都是“积极”响应的。
商婳祎的祖父作为嫡长子,夏国第一顺位继承人,众人目光聚集之处,居然带着两位弟弟前往。
这嫡长子商茞——商婳祎的祖父,时年十八,正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可他却不似轻狂少年郎般毛毛躁躁,反而萧萧素素,朗朗如日月入怀。
嫡长子理应如此,众人皆道他未来可期,何况还未及弱冠之年便已举孝廉,入郎署任郎官,负责宫廷宿卫,以观大臣之能,似是世子不二人选。
问及夏王,夏王笑而不语,只说其他孩子尚可磨练。
此般,除了襁褓中的商兰郡主,已至幼学之年的商沅、商澧两位公子均被丢入军营中,与将士们同吃同住,同操练,同务农,绝不养尊处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原一统将来还需尔等。”
此非君王一人之所愿,乃苍生社稷之所托。
使命也、天命也,天命不可违,任重而道远。
商茞懂,其余孩儿俱懂。
如今,懂得这个道理的是福远山。
商婳祎抛来的橄榄枝不在于是否将齐妙妙纳进府,而在于商婳祎的态度。
她既然已经示好,那便说明重在朝廷一展抱负或许可以借商婳祎的东风。
福远山此时说:“世子所言极是。本侯爷唯世子马首是瞻。”
如此,两人在讨论家长里短间把证制意向想打太极推手一般地敲定了。
商婳祎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夸道:“和聪明人说话就是痛快。一点就明。”
齐妙妙听得一头雾水,倒觉得是自己做了小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