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即便如此,两大平台谁也不敢先停掉针对老年人的优惠活动。因为此时的外卖市场已经进入红海阶段,年轻用户增长见顶,谁能抢占银发市场,谁就能在“用户数量”的比拼中占据上风——虽然老年用户不赚钱,
但“每团老年用户破千万”
“饿了吧银发市场份额第一”的宣传口号,能为平台吸引更多商家入驻,也能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好的估值。
于是,一场“明知不赚钱却不得不抢”的竞争开始了。每团先是把“银发专享红包”从5元提高到8元,又联合连锁餐厅推出“老年营养套餐”,主打“软烂、少盐、易消化”;
饿了吧则立刻跟进,不仅把“1元蔬菜包”的限量从100份增加到500份,还开通了“老年专属客服”,接线员都是能说方言、有耐心的中年员工。
甚至有一次,每团发现饿了吧在某个城市推出“骑手帮老年人倒垃圾”的服务,第二天就紧急在全国范围内上线了“骑手代买药品”的功能——哪怕这些服务都会增加运营成本,哪怕他们心里都清楚,这些投入可能永远收不回来。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最开心的还是那些老年人。
广城的李阿姨现在不仅会点外卖,还学会了用外卖软件买水果、订鲜花,甚至在孙子生日时,自己在每团上订了一个蛋糕;津市的王大爷每天都会跟老伙计们比拼“谁的外卖更便宜”,
赢了的人会请大家喝一杯1元秒杀的豆浆;苏城的陈阿姨的“银发外卖群”已经从最初的10个人,发展到了200多人,每天群里的消息能刷上千条,全是关于外卖优惠的分享。
有一次,李阿姨跟女儿小玲说:“以前总觉得你们年轻人玩的这些东西离我们太远,现在才知道,原来手机也能这么方便,不用出门就能买到想吃的,还能跟老姐妹们一起分享,感觉自己也跟上时代了。”
小玲看着母亲熟练地划开外卖界面,笑着说:“妈,以后还有更多方便的东西呢,我慢慢教你。”李阿姨点点头,目光落在手机屏幕上那碗冒着热气的肠粉上,嘴角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她不知道,自己这看似平常的一餐,其实是两大平台博弈的缩影,更是银发群体拥抱数字化生活的开始。
如今,每当清晨或傍晚,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总能看到穿着蓝色或黄色工装的骑手,把一份份外卖送到老年人家中;总能听到小区凉亭里,老人们讨论“今天哪个平台有优惠”的声音。
这场由“1元肠粉”点燃的银发外卖潮,或许在平台眼中是一场“不赚钱的竞争”,但在老年人心中,却是一场关于便利、关于社交、关于融入新时代的狂欢——而这场狂欢,才刚刚开始。
尽管低线市场的“补贴战”打得如火如荼,但徐为正和曾庆阳都心照不宣地将更多资源和期待,投向了那条刚刚开辟、旨在提升价值和利润的“高端赛道”。
几乎在同一周内,每团App的“银发专区”和饿了吧的“老年频道”最显眼的位置,都悄然上线了一个全新的子栏目。
每团将其命名为“颐养天年·品质餐”,Logo是一枚温润的玉色印章,透着沉稳与信任。
首批入驻的是“广城酒家”、“绿城养生膳”等拥有“老字号”背书或专业营养师团队的品牌。
菜单上找不到重油重盐的炒菜,取而代之的是“山药薏仁鸽子汤”、“藜麦西兰花虾仁”、“南瓜小米海参粥”等菜品,每一份都清晰标注了热量、蛋白质、含糖量和适用人群,如:适合三高人群\/术后调理。
套餐价格集中在48元至88元之间,采用精致的可加热陶瓷碗包装,附赠一份纸质营养说明。配送则由一队经过筛选、培训的“金牌骑手”负责,要求着装更整洁,送达时需用语礼貌,并询问是否需要帮忙打开包装。
饿了吧则打出了“家香·健康”的温情牌,界面设计更显温馨。他们避开了“老字号”的正面竞争,转而与一批新兴的、主打“有机食材”和“科学配比”的互联网轻食品牌合作,同时深入挖掘本地那些藏在巷弄里、深受本地老人信赖的“私房养生炖品店”。
其特色是引入了“订阅制”模式,用户可以为父母预定一周或一月的营养午餐,享受折扣和固定骑手配送,减少老年人每日选择的烦恼。此外,饿了吧充分发挥其“信任”优势,为每一份餐食提供了“可追溯源材”功能,扫描二维码即可看到蔬菜的农场来源和肉类的检验报告。
价格与每团相当,但在营销上更侧重于“子女代订”,推送文案直击人心:“你加班的日子,让专业厨师替您照顾爸妈的胃。”
起初,市场对这两块“高端试验田”反应平淡。习惯了9.9元套餐的老年用户们看到近50元的价格直咂嘴:“一碗粥要五十块?金子煮的啊?”订单量寥寥。
但平台们并没有气馁。他们通过数据分析,精准筛选出那些消费能力较强、曾购买过高端水果或保健品的中老年用户,进行定向优惠券投放。
同时,持续通过子女端App进行强力推广,“孝心礼盒”、“送给父母的第一份健康外卖”等概念被不断强化。
转机发生在一个月后。津市的王大爷的儿子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为刚出院需要清淡饮食的父亲订了一份“每团颐养”的山药排骨汤套餐。
王大爷吃完后不仅肠胃舒服,更在老伙计们来探望时,特意让儿子把那个精致的陶瓷碗摆在最显眼的地方,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儿子瞎讲究,非说这个健康,几十块钱一碗呢。”
在老友们羡慕的目光中,王大爷的“面子”得到了极大满足。自此,他偶尔也会自己下单“改善生活”,成了忠实用户。
在苏城,陈阿姨的女儿为她订阅了“饿了吧家香”的一周健康餐。陈阿姨起初嫌贵,但吃了几天后,感觉睡眠确实好了些,腹胀的老毛病也缓解了。
她开始在两百多人的“银发外卖群”里分享自己的体验:“贵是贵点,但身子舒服最重要。孩子们有这个孝心,咱们也得享受一下不是?”她的亲身说法,比任何广告都有效,一下子带动了群里好几个条件不错的姐妹尝试。
高端市场的增长虽然缓慢,却稳定而健康。客单价远超普通订单,投诉率极低,因为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下降,转而更关注品质和服务体验。
更让平台惊喜的是,他们发现这批高端用户拥有极强的粘性和分享欲,他们的口碑传播,正在一点点撬动整个银发群体消费观念的转变。
两大平台的竞争,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维度:在底层,继续用优惠和补贴争夺用户规模,维持市场声量;在顶层,则开始了一场关于健康、品质和服务的价值战,小心翼翼地培育着银发经济真正的利润源泉。
城市的霓虹灯下,骑手们的保温箱里,既装着9.9元的肠粉和1元的蔬菜包,也装着价值不菲的养生炖盅。
它们驶向同一个小区,甚至同一栋楼,却满足着这个庞大银发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既有对价格的极致衡量,也有对健康和品质的悄然向往。